知网会成学术界之痛吗?中科院都用不起,这么多高校怎么办

自4月21日起,中科院系统将停用CNKI数据库,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中国知网”,这在科研机构和高校学术界无疑是一件大事,甚至惊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众所周知,中科院是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学术和咨询机构,集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于一体,在多个全球大学/机构综合排名中位居榜首,拥有11个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3所大学等,在学研究生7.9万余人。

而始建于1999年6月的中国知网(即“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由清华大学和清华同方发起,其目标是“为全社会知识资源高效共享提供最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和最有效的知识传播与数字化学习平台”。

可如今,这个号称“世界上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CNKI数字图书馆”,由于高收费、擅自收集作者论文等诸多问题,引起广泛争议。

早在2012年12月,南京师范大学就因收费过高暂停使用中国知网平台,随后,武汉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太原理工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停用知网平台或调整合作方式。对于收费的逐年提高,知网的理由似乎也很充分:收纳的文献资源多了,价格自然上浮。

另一方面,知网通过与期刊等合作,未经作者同意就一次性将论文收进库中,无需向作者单独付稿酬,而下载论文需支付一定的费用。2021年12月,89岁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因下载自己的论文还需付费,将中国知网告上法庭,最终胜诉获赔70多万元。

正是在这则侵权案引发广泛关注后,知网下调了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下载价格。其中,硕士学位论文每本下载价格从15元下调至7.5元,下降50%;博士学位论文每本下载价格从25元下调至9.5元,下降62%。

但知网对B端用户的费用并没有降低,而是持续上升,至少“中科院文献信息中心”是这么认为的。该中心称,2008年与知网合作以来,到2022年支付的费用将超过千万元,“以致于双方通过多轮艰苦谈判而未果”,无奈之下只能选择从4月21日起停用知网,选用其他合作平台。

总体来看,高校作为知网的集团采用用户,费用也不低。清华大学是知网的创办机构,2022年的支付费用为188.03万元,北京语言大学以文科为主,合作费用为65.45万元,后来又重新合作的武汉理工大学,达到127.85万元。目前全国300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大部分都与知网有合作。

但毕竟能敢于和中国知网“叫板”的大学、科研机构并不多,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对知网的频繁涨价采取过抵制行为,然而结果都以向知网妥协而告终,比如武汉理工大学。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知网掌握了极强的定价权,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中科院停用知网惊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4月18日下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微博中呼吁,倡导更加开放、透明、协作和包容的科学实践,与更易获得、可核查且接受审查和批判的科学知识,进而促进科学合作,推动科学发展。

       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声音质疑,拥有“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知网,是否有涉嫌垄断之嫌;如果听任学术数据库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手段,恣意滥用版权实施垄断高价,是否会禁锢科技的发展;退一步说,即使把知识付费做成了一门大生意,如果不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是否可以走得更远呢?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科院作为排名全球第一的学术机构,每年有数以万计的高水平论文,如今双方“交恶”,这些论文是否能在知网上继续查询,尚不得而知。但从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出发,双方中断合作,并没有真正的赢家。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