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博士学术论文写作需要具备三个常识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只有到了博士研究生阶段,才会开始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训练,所以,有学者将博士生教育定位为“对未来研究者的训练”。

    

和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社会科学的论文受很多因素影响,没有那么标准、严格和精确,因此,写作范式也大相径庭。由于学术论文关乎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写作锤炼的感悟,很多文科类博士研究生视学术论文写作为一个痛苦的炼狱过程:对选题的困惑、对创新的茫然、对文献资料梳理的不知所措,等等。本文拟从选题、研究和表达三个方面探讨文科类博士研究生理解学术论文时需要把握的认知逻辑及写作要义。

 

1、选题:在学术期刊、专业书籍和兴趣之间

 

选题关乎学术论文的创新程度及水平高低。很多时候,尤其是在初学论文写作阶段,不少文科类博士研究生在钻研了部分庞杂的专业知识以后,面临着无题可论、不知从何入手的困境。大体上讲,摆脱这种困境有以下两种方式:

1、从学术期刊中挖掘和寻找选题

    

学术研究的基本话题在较长的时期内变动不大,很多问题争论未决,历久常新,比如管理学和经济学中的土地流转问题,教育学中的考试问题,从学术期刊网上可以查找到上万篇文献,但是,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解读、不同的逻辑,能够源源不断地写出新意。而且,在学术期刊网上通过关键词检索某个选题,其研究进展一目了然,文献追溯也很系统。而专业书籍属于个人专论,时效性又滞后,显然不具备这个优势。

    

因此,博士研究生应长期不定期地到图书馆翻阅本专业学术期刊,这既有助于获取相关学术信息,也有助于捕捉学术论文选题。当然,由于知识爆炸,现在的学术研究朝专、精、深方向发展,所以翻阅学术期刊时没有必要细读全文──感兴趣的论文除外,我们只需要翻阅每期的学术期刊标题即可,通过他人的研究选题,挖掘潜在信息,从中获得选题灵感。如果因各种原因图书馆的本专业期刊有限,可以在学术期刊网上通过“刊名”的方式检索与本专业相关的所有核心期刊(如北京大学版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 CSSCI源刊),从而获得选题信息。

2、从专业书籍中拓展自己的思路和选题

    

如果本硕博或者硕博是同一个专业,或者即使是跨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者,在比较牢固地掌握了专业知识以后,除了从学术期刊中挖掘和寻找选题以外,还可以通过专业书籍尤其是经典书籍的阅读,在灵光一现中获得选题。其实,任何一门学问,钻研到了极致都是美学。因此,在阅读专业书籍时,我们将会在独到的阅读中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获得一个个学术兴奋点,以此找到阐释问题的出发点。

    

在选题过程中,兴趣至关重要。正如著名的香港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所言,学业之旅是长程赛跑,那么,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动力就是兴趣。因为有兴趣才有激情,有激情才有灵感。当然,刚刚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的时候,我们往往很难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多翻阅专业学术期刊,多阅读专业书籍,我们将会逐步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所在。

2、研究:文献阅读的意义新生和资料收集

选题确定后,文献的阅读以及资料的收集便构成了文科类博士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文献包括期刊论文、专业书籍、报纸、网络文章等。科学学的研究发现,文献阅读及资料的收集至少要占学术论文写作三分之一的时间。

1、学术研究是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

   

学术研究规律和文学创作不同,它不能完全依靠内心体验,自说自话。学术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继承性,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并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创新。因为学术论文的写作是在特定的学科领域内进行的,而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任何学术研究都不可能从零开始,因此,在论文写作前,必须了解前人对本选题的研究进展及成果,否则,费尽心力得出的研究结论有可能早已有之,那么,研究也就没有任何学术价值可言了。

   

人文社会科学和理工类的科学研究差异甚大,正如我国美学家李泽厚所说:“文科和理工科不同,不搞实验,主要靠大量看书。”由于学术论文是对某个问题进行专门研究,那么,对选题相关文献的阅读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对象本身。记得一位文科类博士生导师对新入门的博士生曾经这样表达文献阅读对研究的意义:“如果你能通读本专业 100本中外专著,你的学术水平就脱胎换骨了,你做学问就有了根底,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就不一样了。”这是对文献阅读相当有见地的理解。

2、文献阅读既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也是学术灵感的源泉

    

文献阅读的意义在于,第一,掌握本选题研究进展。通过文献阅读,我们可以了解本选题哪些问题早已解决,哪些问题尚存争议,哪些问题有待挖掘,哪些问题尚属空白。第二,在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拓展我们的思维。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都有自身的局限,通过阅读与本选题相关的、众多学者的各种研究文献,可以大大拓展我们的思维视野,深化我们对选题的思考,从而提升我们的知识结构和观念层次。第三,在研读中孕育学术见解。学术文献似乎有一种特异的“激活酶”,它能在我们身上激活出高于我们常态的精神能,萌生出超常的联想、推理,或者获得对自己记忆库储存信息的新的编码,于是往往会出现禅宗六祖所描绘过的那种玄妙的“顿悟 ”。因此,文献阅读的过程其实也是孕育观点、培养学术语感的过程,从而促进我们在文献阅读中对本选题不断思考,不断创新。

3、研读文献过程中注重以问题为导向收集资料

    

文献研读得越多,论文的思路也就变得越来越清晰。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无不得益于深厚的文献资料的积淀。

    

一般而言,写作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收集的文献资料至少应有上万字,甚至十万字、几十万字。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在研读文献时要学会做笔记,要带着问题阅读,并对写作学术论文可能有启发意义的相关字句和段落进行摘抄。做笔记要注意两点:第一,标明出处,如论文标题、作者、期刊名称、发表时间、页码;书名、作者(译者)、出版社、出版时间、页码等,以方便写作学术论文时标注参考文献。第二,摘抄时,可在每一段落后面标注阅读时对此论述的心得、见解等,以方便正式行文时导引思路。有时候,我们想研读与选题相关的经典著作但又不知有哪些经典著作,那么,可以从已经发表的、与选题相关的、学术论文后面的“参考文献 ”中得到启发,通过按图索骥的方式顺藤摸瓜,从而寻找与选题相关的经典著作。

3、表达:在“修行 ”语境下对学术论文的五维解构

选题、研究之后,学术论文就进入写作表达阶段了。这个阶段至关重要,同时也是不少文科类博士研究生写作学术论文最困惑和茫然的阶段。下面针对文科类博士研究生的各种表达困惑力求释疑并找到解决之道。

1、对学术论文作为一种“文体 ”本身的认识

一般的学术论文要求 5000~8000字,可是一些初学论文写作的文科类博士生认为自己的论文一两千字就可以说清楚,实在没有那么多“废话”可写。

    

我们上中学时知道,“作文”的体裁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诗歌、小说等。学术论文是议论文这个文体的高级形态。议论文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组成。议论文中的论点对应于学术论文的创新点(议论文的论点不要求创新,写作的目的仅在于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议论文中的论据可以引用典故或生活事例,学术论文则要求科学的事实(调查)或论述(文献)作支撑。如果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对于议论文而言,凸出“优秀”;对于学术论文而言,则彰显“功力”。比如,议论文《坚持就是胜利》,论点大家都懂,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根本勿需论证,几句话即可说清楚。但是,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能把这个普通的道理写成一篇 1000字甚至 3000字、很有说服力的美文。学术论文同理,如果文献或数据材料丰富,论证严密,逻辑清晰,无疑将凸显论文的学术水准和学术创新。一两千字可以成就一篇优秀的议论文,但学术论文显然不够,因为一两千字刚够厘清选题的概念、背景、现状等,很难进一步论证学术见解。

2、语言的凝炼和表达体现学术论文的深度和智慧

我国中学阶段的语文教育问题不少,现在的高考作文中文通字顺的已然不多。作为高中文法水平的延续,很多文科类博士研究生对学术论文的语言凝炼和表达要么没有意识,要么不得要领。但是,语言表达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影响着学术论文的深度。

对于学术论文而言,如果不能用清楚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优秀的思想也无法得到传播。更何况,语言本身就包含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态度和观念。美国学者雅罗斯拉夫·帕利坎指出,对于思想深刻的人士尤其是学者来说,把修辞的观念恢复到语言技巧中应有的可尊敬的地位──包括给高度的学术穿上敏锐而有品位的语言外衣的修辞技巧──的时候已经到来。用纽曼的话来说:“思想和言语彼此不可分离。主题和表达是一体的两面:风格是呈现为语言的一种思考。”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媒介,也是思考的工具,恰到好处的语言能精确、完美地传达作者的见解、境界和智慧。因为和自然科学研究不同,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不是标准化的生产,而是充满个性化的表达。如果一篇学术论文不但论证严密,而且文采斐然,当添“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盛。

当然,语言凝炼和表达能力是一种需要长期培养的素质,作为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博士研究生而言,应该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3、逻辑思辨决定学术论文的经络和创新程度

    

一些文科类博士研究生对于如何组织语言没有头绪,不知道怎样将已经收集的资料进行组织归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同化和分化的方法产生自己的观点。其实,在学术论文写作前,我们的思想往往是混乱模糊的,我们的见解也呈片断化、零星化状态。但在梳理文献和分析事实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形成我们的观点,我们的思路也由此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成熟。事实上,理论知识唯有凭借反思与沉思方能融会贯通并举一反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逻辑思辨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运用我们的逻辑思辨能力,我们一边研读、一边构思,一边取舍,在再创造的过程中推陈出新,从不完整的信息中寻找事实,从而使我们的观点和见解条理化、清晰化、明朗化、系统化。因此,一篇学术论文的质量取决于一个人的逻辑思辨能力。有学者将此过程比作上山采药,把看上去是“药”的植物采集回来以后,“将混在其中的‘草’拣出去扔掉,把剩下的药,按药的种类分开备用。这就是写作过程中材料的选择和材料的分析。”不管我们收集的文献资料有多少,在逻辑思辨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资料需要细细品味,有些资料仅需要一目十行浏览。需要说明的是,强大的逻辑思辨能力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它一方面来源于我们大量的阅读体验,另一方面来源于我们在不断的学术论文写作中逐步形成的严谨的、缜密的学术思维习惯。

4、创新是学术论文的主要特征

    

没有创新就没有学术论文,创新是学术论文的主要特征。但让不少文科类博士研究生困惑的是,阅读了与选题相关的文献达几十万字,感觉所有问题好像都被人家论述了,自己怎么可能有“创新”呢?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学术论文的“创新”加以阐释。学术论文的创新是对专业而系统的理论进行智力再加工,要想做一篇语言、思维、见解真正全“新”的论文是不可能的,国外的研究显示,一篇富有创见的文献,其提供的新信息仅占全部信息量的 10%,其余的 90%为前人所提供。而且,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不断发展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化,创新难度越来越大。以人文学科为例,18世纪末以来关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已经出版了 25000本(篇)以上的书籍、散文、论文和其他评论。每年,欧洲和美国的大学都会完成超过 3万篇关于现代文学的博士论文。完全意义上的学术创新,实不容易。但是,正如不同艺术家刻画同一对象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观看对象的方式而非其关注的主题,每幅画都是独一无二的。同样,对于人文社会科学选题的已有研究,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以不同的语言表达,凭自己独有的逻辑思辨,我们总能添砖加瓦,另辟蹊径,独树一帜。马克思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宏大理论体系,就是在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其经济学巨著《资本论》三卷中,引用资料的索引和注释就多达 300页。

    

因此,只要我们打破对学术论文写作的神秘感和畏惧感,建立科学的认识论,勤于钻研,认真思考,善于借鉴,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对学术选题进行创新和发展。

5、标题是学术论文的名片,系画龙点睛之笔

    

一些文科类博士研究生要么对学术论文标题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感到难以找到吸引人的切入点并通过标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学术见解,常见的标题问题主要有文不对题、小题大做、大题小做三种。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选好一个标题是学术论文成功的一半。因为标题不但反映了论文的学术主题,而且能吸引期刊编辑和读者。有的博士研究生认为一些论文标题纯粹在玩文字游戏,实则不然。一个好的论文标题,既能反映学术论文的创新之处,同时还能昭示作者的文法功底和学术涵养,更是作者逻辑思辨能力的体现。因此,文科类博士研究生平时应多学习借鉴一些优秀期刊的论文标题表达方式,通过揣摩和积累,有意识地对学术论文标题多加锤炼,慢慢地,我们会发现,构思一个具有审美意义的学术标题,并非难事。除了论文标题,文中的二级标题同样不容忽视,因为二级标题相当于一篇文章的“简明导游图”。众所周知,一个人的逻辑思维是一致的,如果一篇学术论文的大标题和小标题之间,或者小标题和小标题之间,逻辑关联不大甚至四分五裂,那么,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整篇文章肯定是一盘散沙。因此,大标题与小标题之间,二级标题与二级标题之间专题研究要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如果二级标题在提炼段落中心思想的同时兼具学术美感,那就堪称完美了。

    

当然,如同游泳是游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一样,学术论文水平提升的关键在于实践,即要在博览群书、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多动笔多练习。一些文科类博士研究生之所以一想到学术论文就头痛,因为他们误以为学术论文和文学创作的体验式表达一样,是一种需要灵感的艺术。其实不然,只要勤学苦练,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能在体悟中感知学术论文写作的不断进步,并逐渐铸就作为一个学者的学术涵养。学术研究其实是一种修行,“学术人不是普通人,要成为学术人并不容易,需要一次涅槃。”要实现“涅槃”,须有坐冷板凳的心境,这对一个学者而言,既是一个基本要求,也是一个起码常识。

本文来源中国知网,原载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年第6期,原文题为《文科类博士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三个常识[》。

作者:刘宗劲,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引文格式:刘宗劲.文科类博士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三个常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06):10-13.

本文内容为节选,为阅读及排版便利,本文删去了注释与参考文献等内容,有需要的读者敬请参考原文。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