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潮No.3|后疫情时代,医疗机构与公卫部门携手并进,积极落实联防联控

9月29日下午2点,“精准诊疗新思潮——呼吸道感染精准诊疗”系列学术论坛第三期成功举办!此次会议有幸得到检验医学网、儿童呼吸在线两大检验和临床媒体的同时支持,由海尔施基因科技负责举办,聚焦呼吸感染精准诊疗新进展新动态。

本次会议邀请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主任 徐英春教授担任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陈雨副主任技师、中日友好医院 王一民教授围绕后疫情时代呼吸道感染诊疗的新趋势和临床价值进行专题报告。

此外,还特别邀请了6位来自国家疾控、临床及医技科室的知名专家,共同从多角度、多维度、多因素地探讨后疫情时代的背景下,在临床、检验及公共卫生领域呼吸道感染关注的热点和难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诊疗技术及防控经验!

徐英春教授 开场致辞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主任 徐英春教授在开场致辞时提出: 

新冠疫情以来,各类平台的精准诊断技术在诊断工作中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今天的会议围绕后疫情时代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很高兴今天能有来自国家疾控中心的朋友参加,与临床及实验室的同道们从多学科不同的角度来分享和讨论。

在后疫情时代,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部门联防联控的政策,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呼吸道感染疾病的传播依然很严重,每年的秋季及冬春季属于高发季节,受害者不只是儿童,对一些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来说也是严重的健康威胁。

呼吸道感染的早期诊断很重要,诊断能力决定了如何治疗和控制,一位患者到医疗机构最重要的就是诊断,从而结合临床症状来分析诊断的价值,而传染病的公共卫生安全也离不开疾控系统。

陈雨 副主任技师

《后疫情时代呼吸道多病原精准检测新趋势》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陈雨副主任技师 在专题汇报中讲到: 

在后疫情时代,呼吸道病原检测对于助力新冠疫情的防控、降低社区传播及院感,节约医疗资源来说具有现实意义。呼吸道感染症状高度相似,快速明确病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各类检测方法快速发展,各有优势,选择合适的方法很重要,尤其多重PCR技术在疫情期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以13项呼吸道检测方案的多项院内验证数据为例,多重方案由于其病原覆盖广、通量大,操作方便,可以为临床提供更为优化的诊疗依据;非流感病毒感染也是肺炎的重要致病因素,对部分病例可采用多种检测方法联合的方案,综合分析和评估。

特邀嘉宾讨论1

“患者为中心,临床与实验室如何携手共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刘向祎教授提到:实验室在微生物多重感染领域做了很多工作,现在临床对于实验室的要求一个是快,一个是准,不同方法学的检出限有差异,要选择更适合临床需求的方法。目前县级、二级医院都有了检测平台,呼吸道多重PCR可以更好服务于临床,目前医院在用海尔施基因的13项联检,临床效果反馈非常好,希望以后能为临床提供更好的诊疗帮助。

辽宁省儿童医院的闫虹教授认为:从儿科医生的角度来看,目前全球有1300余万小儿死于感染性疾病,占儿童总死亡的63%左右,最近新的感染性疾病如甲流、新冠都对儿科的诊疗带来了新的挑战。
由于病原菌不明确,在一些基层单位,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带来了耐药问题,为临床带来了挑战。13项病原体检测采用咽拭子检测,取样方便,报告回报及时,给临床带来了更好的指导性。儿科患者在免疫及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起病急、病情发展快,多重感染等特点,对于部分合并先天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的患者,早诊断早治疗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抗体检测具有比较长的窗口期,希望在未来类似的新的技术能在基层得到分享,从而临床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河北省人民医院的闫莉教授讲到:对于复合感染,临床解决疾病习惯于一元化解释,即大多数默认为某个单一病原体的感染,但临床发现有许多患者存在复合感染,这种情况若是依然采用一元化解决思路,会耽误患者的康复,从检测结果也确实看到很多患者存在混合感染的情况,所以多重病原体检测对于临床治疗很重要。临床和检验科携手并进,对于临床患者的治疗很重要,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和目标。

王一民教授

《从呼吸道感染看病原体多重检测的临床价值》

中日友好医院 王一民教授在报告中指出:

呼吸道感染诊疗面临着巨大挑战,从普通感冒到重症肺炎,呼吸道感染症候群均可出现,由于病原体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等因素,给诊疗带来了困难。临床对呼吸道病原检测的迫切需求,主要是能缩短窗口期,结果准确,避免漏诊和误诊,以及对于常见病原体的高通量覆盖,以便临床尽早启动治疗。

通过呼吸道病原体的精准检测,可以减少抗生素的经验性使用,有利于鉴别诊断,对于尽早做好预后评估、防止院内和社区传播、节约医疗资源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13项呼吸道检测方法为例,呼吸道病原体多重广谱检测方案在精准诊疗方面具有广泛的临床价值。在今后的工作中,会继续完善和建立多方法的检测平台,逐步优化呼吸道感染研究工作。

特邀嘉宾讨论2

“后疫情时代,医疗机构与公卫部门联动的重要性”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熊辉教授提到:作为急诊科一线来说,对于感染性疾病,如何能够快速找到病原体,进而识别病原体非常重要。从SARS到新冠疫情,虽然可以看到公共卫生防控体系有了很大进步,但也暴露出了短板,却为未来医疗机构的救治能力提升、公卫队伍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医疗机构处于发现疾病的第一线,发挥哨点职责,急诊科尤其是救治患者的主战场和吹哨人。医疗机构及时发现后,及时上报疾控系统;不断加强发热急诊的基础建设,信息化建设及硬件建设;对突发疫情,与公卫联动,早发现,早上报,未来医院和公卫部门通过人工智能等系统来完成信息化对接至关重要。疫情加速了人才队伍的壮大,医疗与公卫双方都有短板,今后让防控部门下沉到一线,让一线也尽可能参与到防控工作中,互相补充短板,联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的朱华教授指出:儿科感染疾病是最多的,不仅是社区获得,院内感染也常有发生,不论从医生的角度还是病人的角度,都需要能够及时拿到又快又准的检测结果,尽快开展精准治疗。
携手并进,合作共赢,不仅能使医生提高诊疗能力,更重要的是病人获益,检验水平的提高也提升了治疗的精准度。公共卫生以预防为主,医疗以治疗为主,公共卫生针对群体,医疗针对个人,与公共卫生联动,需要好的检验平台,从而全方位与公共卫生更好的交流,期待未来做的更好,走得更近,服务于更多的患者。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的许松涛教授表示:医防结合,进而医防融合,新冠疫情按下了医防结合的快进键。在未来,医防融合是努力的方向。
首先,对于新发突发传染病来说,双方如何紧密配合?在面对突发传染疾病时,临床尽可能作为哨点,尽可能靠近暴发源点,是全球的共同挑战。
其次,对于常见病原体的检测上,疾控系统开展了五大症候群的监测 ,从十一五到现在,全国疾控体系应对此次疫情,也正是得益于十几年传染病症候群的技术和经验积累。在该项工作中,公卫与临床一线紧密配合,临床采集样本送至疾控进行检测和数据汇总,经过十多年的积累,有助于有意识的在诊疗上有一定的方向和倾向性。
对于各类检测方法,疾控部门会交叉应用和研究,临床则更重视快速诊断。在未来,双方执行人员对调、人员互访及人员交流的机制很重要,也是迈向医方融合关键的一步。

会议总结

会议接近尾声,主席做出总结: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