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补不如食补”,中医所指的“治未病”,是把疾病的产生祛除于“苗头”,而“苗头”又恰是现代医学科技手段无法检测和验证的问题,一旦能检测出问题,那已是中医所言的“治已病”了。所以,食疗鼻祖孟诜(shen)提倡“祛邪用药,补养用食”。
孟诜,公元621至713年,是我国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孟诜年轻时喜好方术,四十多岁时拜孙思邈为师。受孙思邈《千金要方·食治》学术思想的影响,在食疗和养生等方面作出了创造性贡献。
孟诜(shen)在广泛收取民间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食疗主张。他认为药物中的“毒”是指药物的偏性,如寒热温凉酸苦辛咸等,使用得当能治病,若把握不好,反而招灾引祸,因此他提倡“祛邪用药,补养用食”,“守中致和”的中医食治理念就应运而生了。
孟诜(shen)精通医药、养生之术,在家居住期间,常去伊阳山里采集草药,按方炮制,济世救人。他年纪虽大,但力如壮年。有人问他是怎样保养身体的,他说:“要想保身养性,必须善言不离口,良药莫离手。”人们听了十分信服。
孟诜晚年因治愈唐睿宗李旦旧疾,睿宗赐孟诜中医膳食养生堂号“孟余堂”,传承至今已经入选河南省和汝州市两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孟诜“守中致和”的食治思想得以流芳百世,孟余堂的招牌食疗方剂“三宝”和“回春五方”也已经成为中医食治经典,至今仍在造福一方百姓。
《食疗本草》对多种药食同源食品的疗效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收录了动物脏器和藻菌类食品的医疗应用。书中按物类为序排列,并分析食性,论述功用,记载禁忌,鉴别异同,附载单方。重视食药禁忌,提出食疗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如“春天养肝,夏天养心,秋天养肺,冬天养肾,一年四季都要养脾胃。”
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与现代营养学相一致,被后世多有引用,是一部研究食疗和营养学的重要文献。
毫不夸张地说,药食同源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这一成就必将成为开创因人而异、动态调节人体生态平衡的调节“营养”学奠基石。因此,根据中医“药食同源”理念及相应适宜人群,来开发药食两用本草食品,作为日常防病、调养、养生的重要途径,既是人类现代和未来养生保健的需求,也是食品现代化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