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来源于我们祖先数以千年记的实践经验,而药物与食物在数千年之前,究竟是什么关系,相信炎黄子孙在开发食物,寻觅健康的漫长过程中早已发现,某些食物不仅可以解渴充饥,还能排毒治病。用食物去防病治病的尝试,有据可查的历史就有4000多年,足以看到用食物来养生治病的经验,早在古代就相当成熟,并受到特殊的重视。
隋唐年间国力强盛,中医逐渐发展成为系统的科学。而食疗作为中医的重要分支,就是在唐朝被系统的论述。而说起食疗,就不得不说到被后世称为“食疗鼻祖”的孟诜(shen)。
孟诜(公元621至713年)是药王孙思邈的关门弟子,常以药饵为事,卒年九十三。《旧唐书》本传载其格言云:“若能保身养性者,常须善言莫离口,良药莫离手。”孟诜晚年所著原书名“补养方”,经张鼎增补而改名“食疗本草”。因为称作“本草”,此书遂从为数众多的方书中脱颖而出,《食疗本草》的书名也大显于世。
他用智慧巧妙地从自然界获取美味和健康,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实现,都得益于他对上天和食材的敬畏以及对自己深爱的那片土地的眷恋。
公元711年,孟诜治愈唐睿宗李旦旧疾,睿宗以“孟氏岐黄、余泽百世”之意,赐孟诜中医膳食养生堂号“孟余堂”,传承至今已经入选河南省和汝州市两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孟诜“守中致和”的食治思想得以流芳百世,孟余堂的招牌食疗方剂“三宝”和“回春五方”也已经成为中医食治经典,至今仍在造福一方百姓。
《食疗本草》原名《补养方》,是孟诜致仕后,为了在平民中推广治病和养生知识,将前人的医学专著中食治部分的药方抽出,并结合自己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编著了3卷,先在家乡传抄使用。孟诜去世后,僧医张鼎于开元年间将《补养方》补订改名为《食疗本草》。孟氏原书收载本草138种,张氏补入89条,合为227条,记载了许多唐初本草书中未载的食用药物。书中按物类为序排列,并分析食性,论述功用,记载禁忌,鉴别异同,附载单方。所列食治药物,多系人们常用的食物、酱菜、果品、肉类等,反映了以食养脏、脏器疗法的思想。还附有很多简便实用的食疗验方等,实用性很强,在民间得以广泛流传。
《食疗本草》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汇集古代食疗之大成,与现代营养学相一致,为我国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世誉为世界食疗学的鼻祖。
从《食疗本草》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不仅仅是孟诜的味道,更是历史的味道,中医的味道,健康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