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研究《星球大战》的历史如此困难
——从基本情况和方法论说起
作者序
本文是“学术看星战”系列的又一篇作品,从《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的基本情况和研究的方法论两个角度分析了为什么研究《星球大战》的历史如此困难。
本文虽然标题主要聚焦于为什么研究《星球大战》的历史如此困难,但不少篇幅集中于阐述《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的发展过程、《星球大战》宇宙中发生的故事、《星球大战》正史宇宙和传说宇宙的基本情况等等内容。作者撰写这些内容是为了向希望了解《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的人士普及《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的基本知识。
本文将在B站分为上、中、下三篇发布。上篇包括序言和第2章(“为什么要了解《星球大战》的历史”),中篇包括第3章(“为什么研究《星球大战》的历史如此困难——基本情况篇”),下篇包括第4章(“为什么研究《星球大战》的历史如此困难——方法论篇”)和总结。
致 谢
感谢以下人士对本文的帮助:
哔哩哔哩的同好 @创世之柱l ,其使用现实中学科语言对《星球大战》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历史的研究是本文主题的滥觞之一。同时,本文亦多次借用其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星球大战中文网的同好南方战士、freelee、Luketime等,他们撰写的文艺作品概述和对《星球大战》宇宙政治制度演变、各国历史、重大历史事件等内容的概述都对作者了解《星球大战》宇宙,并基于这些了解思考如何研究《星球大战》的历史,最终形成研究成果并撰写本文奠定了基础。
贴吧的同好 @仲夏梅蒂尔之幻 (知乎 @BaconFryingLily ),他在知乎、贴吧、星球大战中文网等平台发表的文章和回答科普了《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发展过程中一些少人知晓的事件,或是《星球大战》宇宙内某些设定的来龙去脉,对本文具体内容的撰写起到了极大帮助。
以及我在课外活动中结识的朋友薛阳,他提出了将“公共史学”概念融入本文的提议,运用真正的现实学科语言进行分析,极大提升了本文的实际意义。
摘 要
本文从《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的基本情况和研究《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历史的方法论两个角度,分析了为什么研究《星球大战》的历史如此困难。本文通过详细地分析《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的基本情况和研究《星球大战》的历史的价值,突出了研究《星球大战》的历史虽然面临种种困难,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研究《星球大战》历史的过程中,研究者必须对《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发展过程、讲述的内容有非常充分且全面的了解,同时还需要具有较强的查证相关资料的能力,建立并使用一套具有《星球大战》特点的历史研究方法论,并在使用这一方法论的基础上接受《星球大战》具有鲜明特色的内容。同时,除了以上要求,研究者过硬的学术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要求都导致研究《星球大战》的历史困难重重。
关键词:《星球大战》,历史研究,方法论
目 录
(粗体字为本篇包含的内容,下同)
致谢
摘要
目录
1 序言
1.1 本文研究内容
1.2 本文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价值和不足
2 为什么要研究《星球大战》的历史
2.1 了解《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的发展过程
2.2 了解《星球大战》宇宙中发生的故事
2.3 辅助传播《星球大战》文化
3 为什么研究《星球大战》的历史如此困难——基本情况篇
3.1 《星球大战》正史宇宙和传说宇宙的基本情况
3.1.1 正史宇宙的基本情况
3.1.2 传说宇宙的基本情况
3.1.3 共同点
3.2 从基本情况角度看研究《星球大战》历史的难点
3.2.1 要求对《星球大战》的文艺作品和设定了解水平高
3.2.2 要求对《星球大战》在现实中的发展过程了解水平高
4 为什么研究《星球大战》的历史如此困难——方法论篇
4.1 研究《星球大战》历史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4.2 从方法论角度看研究《星球大战》历史的难点
4.2.1 需要建立并接受一套研究《星球大战》历史的特殊方法论
4.2.2 需要接受《星球大战》历史中同现实有明显差异的种种设定
4.2.3 需要过硬的史学和学术素养
4.2.4 需要较高的资料查证能力
5 总结和反思
1 序言
1.1 本文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从基本情况和方法论两个角度研究为什么研究《星球大战》的历史如此困难。本文通过分析《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的基本情况和研究《星球大战》历史的特殊方法论,指出《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具有的基本特征,如内容的多元一体性、文艺作品的多样性、发展过程的复杂性等等;同时,本文基于对《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基本情况的研究,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并运用了一套研究《星球大战》历史的特殊方法论。这套方法论是一套脱离了传统史学的方法论,其存在的根本价值是且仅是研究《星球大战》的历史。
在分析为什么研究《星球大战》的历史如此困难之前,本文首先分析了《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的整个发展过程,概述了《星球大战》宇宙中发生的故事。通过阅读以上内容,读者可以对《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的各个维度有纲领性的了解。同时,这些纲领性分析作为《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的基本特点的一部分,也有助于作者阐明《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的其他基本特点。
本文通过分析为什么研究《星球大战》的历史如此困难,向读者们,尤其是《星球大战》爱好者们展示了研究《星球大战》历史的必要性和价值。由于《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存在时间长,体量大,内容时间跨度长,不利于爱好者形成整体性的理解,因此,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和梳理《星球大战》,有利于爱好者在暂时不深入观赏文艺作品的前提下,对《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形成有条理的初步理解,随后基于这一理解,再对文艺作品进行观赏,从而对文艺作品在《星球大战》的历史中发挥的作用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一来,《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便可得到发扬。
1.2 本文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明确研究《星球大战》的历史的意义和根本价值,然后分析《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的基本情况,了解《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整体所具有的某些特性,以及文艺作品具有的特点,明确《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自身的特点导致研究《星球大战》的历史具有一定困难。在这一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为解决《星球大战》基本情况中一些有违一般史学研究的特点,而建立一套新的研究《星球大战》历史的方法论。随后,再从广义上的方法论角度分析研究《星球大战》历史的难点。最后,进行总结和反思。
1.3 研究的价值和不足
本研究的价值在于明确研究《星球大战》的历史的目的,并建立对《星球大战》历史研究的系统性方法论。虽然国内研究《星球大战》历史的爱好者数量很多,但研究方法并不统一,形成的研究成果水平也参差不齐。同时,国内对《星球大战》历史的研究普遍聚焦于《星球大战》文艺作品,对《星球大战》在现实中的发展过程着墨较少。本文根据对《星球大战》的基本情况进行的分析,提出对《星球大战》文艺作品和设定的研究和对《星球大战》在现实中的发展过程的研究都应当得到同等重视,这样一来才能使对《星球大战》历史的研究较为深入。同时,对《星球大战》历史的研究,应当尽可能多地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研究成果并传播给公众。
本研究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本研究由于内容的原创性和特殊性,缺乏实体资料可供引用,必须引用作者创作的材料或是网上资料,在学术严谨性上较差;另一方面,本研究的内容主观性较强,可能存在部分牵强附会的内容或是作者的一面之词,因此也请读者在阅读本文时多多思考并加以指正。同时,本文只初步提出了研究《星球大战》历史的方法论,并没有根据这一方法论进行研究。作者也希望在未来可以将这一方法论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细化,并运用这一方法论,对特定时期《星球大战》的历史进行一定研究。
2 为什么要研究《星球大战》的历史
2.1 了解《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的发展过程
对《星球大战》的历史进行研究,不能不研究《星球大战》作为一种多媒体艺术,从头开始发展的历史过程。《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的发展过程是极其复杂的。了解《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的发展过程,是从宏观上了解《星球大战》正史宇宙和传说宇宙基本特点的必要前提和方式,也是深入理解《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发展过程中具体事件、矛盾冲突等微观内容的基础。作者认为,了解《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的发展过程,其重要性是和了解《星球大战》宇宙中发生的故事等同的。概括而言,《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的发展可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初创期(1976-1986)。1976年11月12日,《新希望》配套小说首先出版,标志着《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正式建立。这一时期,代表性的文艺作品是三部《星球大战》正传电影以及漫威出版的《星球大战》系列漫画。这一时期初步奠定了《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的主要形式,即电影、小说、漫画。这一时期推动《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电影。
停滞期(1986-1991)。1986年,卢卡斯影业授权部(Lucas Licensing)决定让《星球大战》“稍事休息”。[1]这一时期,没有代表性的文艺作品,《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一度面临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消失的风险。
第一发展期(1991-1999)。这一时期,代表性的文艺作品包括但不限于《索龙三部曲》、《X翼》系列、《索龙之手两部曲》、《绝地传奇》等等。这一时期《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的年限大幅扩展,故事体量不断增加,各种类型的文艺作品轮番出现,尤其是电子游戏的进一步发展为《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增添了一种主要形式。这一时期,《星球大战》从电影发展成了多媒体艺术和一种科幻文化。这一时期推动《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小说和漫画。
第二发展期(1999-2005)。这一时期,代表性的文艺作品包括但不限于三部前传电影、《新绝地武士团》系列小说、《旧共和国武士》系列综合文艺作品等等。前传电影的上映使《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体量进一步增大,同时开启了《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中国《星球大战》爱好者社群中,很多前辈都是在这一时期了解到《星球大战》的。这一时期推动《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电影、小说和游戏。同时,现在所说的《星球大战》传说宇宙的“百家争鸣,各行其道”格局亦得到奠定。
完善期(2005-2014)。这一时期,代表性的文艺作品包括但不限于《贝恩三部曲》、《克隆人战争》动画连续剧、《原力传承》和《绝地的命运》系列小说、《原力释放》游戏、《旧共和国》游戏、《传承》漫画等等。这一时期是《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的完善期,体量不断扩大,年限不断扩展,《星球大战》传说宇宙总体上发展成为作品类型多元、内容多样、风格丰富的整体,同时不同类型的作品之间的矛盾也愈发显著。这一时期推动《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小说。
2014年4月25日,迪士尼在收购卢卡斯影业后宣布“重启”《星球大战》宇宙,在新的《星球大战》宇宙中,只有1977至2005年上映的六部电影和动画连续剧《克隆人战争》(The Clone Wars)属于“正史宇宙”,而其余绝大多数包括小说、漫画、游戏、有声书在内的作品,若无特别说明,全部归入“传说宇宙”,而“传说宇宙”也包含六部电影和动画连续剧《克隆人战争》。[2]至此,《星球大战》1976-2014年间“传说宇宙”的发展基本终结。此时,《星球大战》传说宇宙形成了以《达斯·贝恩三部曲》、《索龙三部曲》、《索龙之手两部曲》、《新绝地武士团》系列、《原力传承》系列小说和全部6部电影为超核心框架,辐散式发展的格局。《星球大战》传说宇宙的体量是极大的。据不完全统计,《星球大战》传说宇宙包含约360本小说、超过120部漫画和超过110款电子游戏,[3]时间线从《新希望》前36463年一直到《新希望》后140年。《星球大战》传说宇宙中,仅主要的小说作家就超过20位,漫画的作者和画师更是不计其数。
在《星球大战》“正史宇宙”建立后,《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正史发展期(2014-)。这一时期,代表性的文艺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原力觉醒》、《最后的绝地》、《天行者崛起》、《侠盗一号》、《游侠索罗》五部电影;《义军崛起》、《异等小队》等动画连续剧;《曼达洛人》、《波巴·费特之书》等真人连续剧,以及《共和国巅峰》综合文艺作品。《星球大战》正史宇宙目前仍然面临体量小、时间跨度小、人物塑造深刻性不足等等弊端。这一时期推动《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电影和影视剧。截至2022年,《星球大战》正史宇宙基本已形成了以11部电影、《克隆人战争》动画连续剧为超核心框架发展的格局。
以上是对《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发展过程的简要概括。这一概括是分析《星球大战》正史宇宙和传说宇宙基本情况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星球大战》爱好者了解《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发展的便捷方式之一。当然,这只是对《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发展过程的简要概括,对于《星球大战》宇宙中发生的故事,将在下一节中予以概括。
2.2 了解《星球大战》宇宙中发生的故事
《星球大战》爱好者之所以热爱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星球大战》宇宙讲述的波澜壮阔的故事。《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自1976年建立至今,已经形成了正史宇宙和传说宇宙两条彼此关系颇为复杂的世界线,其中传说宇宙文艺作品讲述的故事远比正史宇宙复杂得多。在《星球大战》传说宇宙中,故事的时间跨度横跨三万七千年之多,空间跨度则基本覆盖了整个银河系。这样波澜壮阔的史诗般的故事,其实已超出了一般科幻作品所叙述的故事,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段恢弘的历史。
由于《星球大战》宇宙无论是正史宇宙还是传说宇宙,都具有作品体量庞大、故事内容极度繁杂等等特点,因此本文不对《星球大战》宇宙中发生的故事进行较为详细的概述。《星球大战》宇宙中发生的故事具有的特点可用以下关键信息概括:
主体框架围绕原力开展。上文提到,《星球大战》传说宇宙形成了以《达斯·贝恩三部曲》、《索龙三部曲》、《索龙之手两部曲》、《新绝地武士团》系列、《原力传承》系列小说和全部6部电影为超核心框架,辐散式发展的格局。这一发展格局中,原力题材一直是具有根本性地位的存在。同样地,在正史宇宙中,也形成了以11部电影、《克隆人战争》动画连续剧为超核心框架发展的格局。
题材多种多样。《星球大战》宇宙中,主要的作品题材包括战争、政治、原力、奇幻等等。在《星球大战》传说宇宙中,部分作品主要聚焦于以上题材中的一种,如《X翼》系列小说主要注重战争,《克隆人战争》第3季第15-17集,即“莫蒂斯三部曲”,主要探讨原力等等。绝大部分的《星球大战》文艺作品都会涉及多种题材,并在具体表现上各有偏重。
形式多种多样。《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的文艺作品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影、影视剧、小说、漫画、有声书、广播剧、电子游戏、桌游、影视剧和玩具,其中最主要的是电影、影视剧、小说、漫画和电子游戏。需要指出的是,一些研究基于不同分类方式将设定书和文艺作品分开讨论,如南方战士在《<星球大战》作品概述》一文中写道:“从叙事方式的角度看,《星球大战》作品主要被分为两类:设定书和文艺作品。设定书就是那种纯粹的介绍说明,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概括历史,几乎没有故事性;文艺作品是有故事情节、有人物互动的故事。”[4]作者认为这样分类从史学研究角度是完全合理的。读者可以认为,设定书属于文献类史料,而文艺作品则是艺术作品类史料,二者的史料价值是有不同的。
风格多种多样。《星球大战》正史和传说宇宙中,同一类文艺作品往往会有大量创作者参加创作,如《星球大战》传说宇宙中,仅主要的小说作家就超过20位,漫画的作者和画师更是不计其数。[5]概括来说,每一位《星球大战》小说或漫画作家的风格都有不同;在同一部影视剧中,每集的风格也各不相同。这种风格的不同,结合题材的不同,构成了《星球大战》传说宇宙“百家争鸣、各行其道”的总体创作风格和内容风格。
作者建议希望了解《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的读者在通过阅读具体的文艺作品了解《星球大战》宇宙中发生的故事之前,首先了解《星球大战》正史宇宙和传说宇宙的主要故事。哔哩哔哩的同好 @创世之柱l 撰写并在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发布的《星球大战宇宙完整历史(迪士尼正史)》一文很好地概述了《星球大战》正史宇宙的主要故事;国内著名《星球大战》爱好者,星球大战中文网站长 @南方战士 撰写并在星球大战中文网发表的《<星球大战>作品概述》一文则提纲挈领地概述了《星球大战》传说宇宙的主要故事,同时概括了《星球大战》正史宇宙主要的文艺作品。
2.3 辅助传播《星球大战》文化
对《星球大战》的历史进行研究,是全面、透彻了解《星球大战》文化的最好途径之一,其效果和仅仅观赏《星球大战》文艺作品有着质的不同。在对《星球大战》的历史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后,如何选择《星球大战》多媒体艺术中最适合推广和传播的部分,并将其推广给希望了解《星球大战》文化的人们,会相对简单一些。同时,将对《星球大战》历史的研究成果发表出来,也是一种传播《星球大战》文化的方式,而本文之所以对《星球大战》正史宇宙和传说宇宙的基本情况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其实也是在传播《星球大战》文化。而从公众史学(又称公共史学)的角度来看,研究《星球大战》的历史,其最终和最高目的应当是通过通俗、准确的历史类写作,通俗易懂地向公众传播《星球大战》历史的相关知识。
公众史学,在理论层面是指研究公众历史的写作及通俗传播的学问体系。实践层面的公众历史是指公众可以消化的历史作品,它可以是写公众的小历史作品,也可以是公众写的大历史作品。公众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公众历史的写作及传播,公众史学是研究公众历史的写作及传播的学问体系。所谓公众历史,指公众可以消化的历史作品。所谓公众可以消化的历史作品,是指用白话文写作的、叙述性的历史作品。学者写的分析性论文论著、古人写的文言文历史作品,公众往往消化不了。[6]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孟钟捷指出:“史学最初并不是一个只专注学术研究的学科,历史研究的成果必定会通过教育的方式进行传播。……史学是集研究、教育和传播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但是,19世纪学科化的过程却让史学逐渐缩小为一个专注于研究的学科,而它的教育功能被推给了教育学,传播功能被推给了传播学。……但如此做的后果是:象牙塔内的历史研究成果不再具有普及公众的巨大效应,也让另一些混淆是非、热衷于‘小道消息’、‘黑幕揭秘’的历史虚无主义作品大行其道。”[7]
概括而言,公众史学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向公众传播史学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在研究《星球大战》的历史时,其最高目的就应当是通过严谨细致的学术研究,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平实质朴的语言,并通过文章、视频等形式,以一种公众可以接受和消化的形式将这些成果传播出去,而不只是把这些成果限制在少数核心爱好者之间。只有这样,研究《星球大战》历史的成果,才能真正转化为绝大部分爱好者都可以接受的内容,对《星球大战》历史的研究也就不再是“象牙塔内的历史研究成果”,而《星球大战》文化也能随之向外传播。当然,由于《星球大战》的历史具有高度复杂性,无论是“严谨细致的学术研究”,还是“平实质朴的语言”,都颇为考验研究者的学术能力和文字功底。
[1] [美]蒂莫西·扎恩. 索龙三部曲I:帝国传承[M]. 朱学恒,译. 四川: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序1.
[2] 引自作者的《解释性翻译在科幻文学翻译中的运用——以<星球大战>衍生宇宙小说为例》一文。
[3] 根据https://starwars.fandom.com/wiki/List_of_books、https://starwars.fandom.com/wiki/List_of_comics和https://starwars.fandom.com/wiki/Video_game整理。
[4] http://www.starwarsfans.cn/article-179-1.html
[5] 引自作者的《对<星球大战>传说宇宙文艺作品分级制度的研究》一文。
[6] 钱茂伟:公众史学的定义及学科框架[J].浙江学刊,2014(1):80,83.
[7] https://mp.weixin.qq.com/s/Qw87LNNPn8eoPqSh7LQJ7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