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amboo
编辑/彼方
“我们刻意保留了这种朦胧,正是这种复杂的感觉无法具体描述才被概括为太阳。”
你养过什么宠物呢?是小猫小狗,还是小鱼小鸭?或者,如果梦想再大一点——你有没有想过要养一个属于自己的太阳?
少年陈家耀就养过一个属于自己的太阳,它炽热、耀眼、活泼,和我们想象中的太阳如出一辙;但也因为无心之过,它意外导致了一场谋杀案……
今天小趴给大家带来的[AniOne线上展]专访是由广州美术学院的原尔汶、廖心宇、司徒颖怡、刘晓瑜、潘姗姗、蒋思雨同学共同带来的《太阳饲养记录》,一起看看陈家耀同学饲养太阳的故事吧!
《太阳饲养记录》
原尔汶、廖心宇、司徒颖怡、刘晓瑜、潘姗姗、蒋思雨
广州美术学院
让我们先来欣赏下精彩的影片吧!
-故事简介-
“我曾拥有太阳,后来,他们杀死了它。”——如果让本片的主角陈家耀讲述自己的故事,他大概会这么说吧。
动画短片《太阳饲养记录》以小学生陈家耀的视角,描绘了一个“饲养太阳”的故事:孤僻乖张的小学生陈家耀捡到了一个“太阳”,给自己暗淡的日常生活划下句号。他秘密饲养这个“太阳”,在这过程中,陈家耀越发沉迷,“太阳”也越来越大,最终引起了火灾……
火灾被扑灭后,陈家耀的太阳也死了。
-作者介绍-
原尔汶
邮箱:[email protected]
导演/分镜/原画
廖心宇
邮箱:[email protected]
编剧/场景设计
司徒颖怡
制作进行/后期制作
刘晓瑜
场景原画
潘姗姗
人物设计/原画
蒋思雨
上色
-场景设计-
-人物设计-
-作者专访-
学术趴:或许很多观众会对这部短片有一个心理预设,觉得《太阳饲养记录》应该是异想天开的、充满童真的。但实际上,本片的主题却值得人深思。请问故事的灵感来源是什么?本片情节的深入以及搞笑桥段是如何把控的呢?
廖心宇:其实《太阳饲养记录》一开始是一篇叫《太阳》的短篇小说,成形远早于制作短片这个决定的出现。“太阳”源自我的一次私人情绪整理——大家不都会有这种时候嘛,在晚上突然陷入失落的情绪里,觉得自己是如此平庸又如此渺小。那怎么办呢?如果我突然私有了一个月亮,那这个暗淡的夜晚是否能明亮一点;或者更浪漫一些,如果我拥有的是太阳呢?就这样幻想着,肯定着,否定着,自嘲着……一个关于太阳的故事有了雏形。
我们小组的成员都比较喜欢喜剧,认为做动画果然还是要有趣才行啊。《太阳》的故事有点像一个哲学讨论,很容易就会变得无聊且喋喋不休,于是在决定做这样一个片子之后,我写了很多带着一点冒犯性质的冷笑话和双关。其中最下功夫的是主角的旁白,为了不让故事看起来像是陈家耀的自我沉醉,我把他夸张地自我沉醉的内容全盘托出,强调这是一个主观角度的故事,让镜头变成一个更客观冷静的眼睛。理想的效果是开玩笑的同时完成了自我批判。
学术趴:“太阳”是艺术创作者再熟悉不过的意象。各位在B站留下了评论“对于太阳的解读,其实我们是供大家自由想象的,并没有一个正确答案。也许我们都养过太阳。”在意象的重构这一点上,各位主创下过怎样的功夫?如果“太阳”的所指是主创带给观众的疑问,那么在前期创作时,团队内部是怎样就这一问题达成一致的呢?
廖心宇:太阳对我们来说其实也不是个具体的概念。太阳可以是欲望,可以是梦想,可以是美好,甚至可以只是一个纯粹的宠物……它是一个对陈家耀来说太过美好的东西,他无法掌控便成为了噩梦。我们刻意保留了这种朦胧,正是这种复杂的感觉无法具体描述才被概括为太阳。所以严格来说我们可能并没有重构意象,我们只是在传达关于太阳,自己最原始最朦胧的的想法。
我们前期一开始并没有达成一致,太阳的疑问不仅是留给观众的问题,还是留给其他组员的问题。所以一开始我提出这个故事的时候大家都不太接受(包括老师)。但是我本人比较执着,向他们详细描述了我故事的碎片,和我对氛围和情绪的幻想之后,电波就对上了。只能说大家感觉对了,所以我们在这种“一致了但没有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完成了剧本汇报。幸好老师觉得剧本写得不错予以通过了。
学术趴:《太阳饲养记录》在美术上显得十分稚拙,类似于儿童插画风格。在一些重要的、表达情绪的特写镜头里,采用了粗细不一的抖动线条效果。这样独特的美术风格,合作时是如何沟通的?
原尔汶:前期分镜阶段,我就做了设计,随着剧情的发展和太阳的变化,画面风格会越来越强烈。我们的画面有参考一些很久以前老动画,做美术设计时也着重展现出复古的风格。为气氛和风格服务,我尽量让组员们画出手工感比较强的线条,颜色也尽量使用大胆的亮色(模拟小朋友使用水彩笔绘画的配色)。
为了达成这样的效果我们前期的概设下了很大的功夫,研究了透视夸张变形的规律,研究了很多小朋友的绘画作品,最后总结了一些规律。制作中期为了不要让画面脱节,我们每个组员都有自己主要负责的部分,让整个短片更像一个整体。
学术趴:编辑注意到,本片场景中一些小店的门匾、包括电视中《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拍拍手》的图像是拼贴了实拍的影像或照片,这种和画面显得“格格不入”的风格带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观感。当时是怎么想到要用这种拼贴风格的呢?
原尔汶:《太阳饲养记录》的故事背景是设计在2000年左右的广州,一个存在于我们童年和老照片簿里的地方。让镜头回到那个时代最快的方法,就是我们真的使用那个时代的照片素材。拼贴本来就能造成一些类似“回忆里”“做梦”的效果,还能增加趣味性,使用拼贴素材再构建的过程让《太阳》里的街道意外地像一个2.5次元,我还挺喜欢这种感觉的。
短片的中后期,太阳燃烧小镇的地方我改用了全手绘画面,那个时候已经更接近想象了,我暂时让“现实”离开画面,拼贴同时也是我区分现实和想象的一个工具。
廖心宇:这种拼贴风其实是我们导演一直以来的个人风格,我们当时只是打算插入一段实拍的儿童歌舞剧丰富视听效果。整段影片围绕着我们的组员潘姗姗进行拍摄,她非常有艺能天赋,是个演戏天才(公认),同时还兼具表现力和镜头魅力,简直是娱乐圈的沧海遗珠!为了不让明珠蒙尘,我们为她量身定制了一个虚拟偶像潘魅雪,作为《太阳饲养记录》里经常出现的国民巨星。
学术趴:配音也是本片一大特色!片中请到了在重庆、吉林、广州几座城市高校就读的小伙伴进行配音,显得十分接地气儿。主角的内心独白是全片行进的重要线索,生动的语气也如“小朋友讲述自己的宠物饲养心得”一般。这样的声音处理是如何考虑的?
司徒颖怡:配音选角方面有准备很多心思,从前期剧本确定的时候就开始物色了,故事里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但其实就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人,所以配音没有去讲专业的“标准普通话”,特意加了岭南地区特有的口音,就是我们需要的感觉,这样人物得形象会更加生动。
主角的配音是找得最困难的,他的性格和人物塑造也是全篇最复杂的,又要有小孩子的纯真又要有大人讲话的感觉和微妙的丧气感,试了很多声音才最终确定下来。
学术趴:本片时长将近10分钟,对于毕业设计来说可谓“大作”了。在创作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
潘姗姗: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小男孩角色的确定吧,最终的版本实际上和我们的第一版本差别挺大的,我们的主角既要符合“平凡”又要区别于其他人物角色,做到平凡中的特别还是挺难的。
司徒颖怡:做后期阶段的时候因为音乐音效的问题争论了很久,到最后因为时间和各种原因也没有完美做好这part,只是交了刚好及格的答卷,对这部片子废这么多得心血来说真的很遗憾。
原尔汶:全部都……
刘晓瑜:印象深刻的,我觉得是雄飞老师的那个天上怎么可能有两个太阳,当时觉得很有趣。这恰恰是我们片子中角色心情的一种来源,所以作为台词放进片子里了。
廖心宇:最深刻的是做完的时候,毕设布展。我们费尽心思定制了一个很大的太阳气球,就像陈家耀的那个一样,被锁链关在场馆的角落。没想到疫情爆发,毕设展改为校内展了。于是我们几个孤零零地守着这个太阳很多天,和少数人分享了这个故事。非常感谢当时“发现”了这个太阳的所有人,你们的留言我会一直珍藏。
学术趴:创作过程中,各位主创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心路历程?
原尔汶:虽然这个作品喜欢的人不多,但我们自己很喜欢,今后也会继续做这种怪怪的剧情向动画。
廖心宇:动画是一种表现手段,是我们用于表达的特殊工具。愿望是国产动画永存,原创不死。
司徒颖怡:太阳好热光线好多。
潘姗姗:我们的毕设获得大家的认可多亏了各位组员,在制作得过程中我们任遇到了难题,也产生了矛盾,但是最后我们都克服了,希望毕业后大家能顺风顺水,继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在动画影视中发挥自己的原创力!!!
刘晓瑜:在画场景的时候我总往里面添加一些搞怪的细节,希望能辅助剧情走向吸引观众在尽情的欢笑中把故事听完,如此一来,结局的残酷会让人更感深刻。
学术趴:时值开题,各位想对正在准备毕设的后辈说什么?
刘晓瑜:虽然很累,但希望能够坚持下去,把该做的尽力做好,就当是这四年的一个小结了。
潘姗姗:意识不要被其他的声音干扰,勇敢表达自己想要的东西才是最能代表自己,作品只有稚嫩没有失败。
司徒颖怡:要做一部片子不是有前期了就可以说做就做的,要有一个从头到尾完整的计划安排,中后期需要什么人和资源要先联系准备好,安排好,做好时间表按照安排一步一步推进,这样有序科学合理地去制作能控制好时间进度,少出很多差错。
原尔汶:如果感觉快要坚持不下去了,那就去摸一把小猫咪吧,毛茸茸的东西会让人心情变好。
廖心宇:其实也不用太紧张,虽然毕设是大学四年的一个句号,但也是下一段故事的一个序章,不要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如果你也喜欢这部作品,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