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鹤勇
心理与核心心理学知识
文/荷永
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每月都有“心理分析名师讲坛”,邀请资深心理分析师与沙盘游戏分析师开讲,从Murray Stein, Ruth Ammann, Harriet Friedman,Joan Chodorow,Andrew Samuels, Ann Casement, Robert Bosnak, Luigi Zoja,以及为了纪念弗洛伊德诞辰165年特别邀请的Daniel Benveniste(2021年5月6日连续四讲),已持续多期,同时,也组织“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2+3课程学员”,华南师大和澳门城大心理分析博士等,与国际资深学者“对话”,比如2021年组织“对话卡斯特”(Verena Kast)和“对话德沃拉”(Dvorah Kutzinski)。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对话卡斯特”,“对话德沃拉”
在最近的心理分析公益讲座:“荣格与后荣格:多元转向”讨论互动环节,安德鲁·塞缪尔(Andrew Samuels)说:“好,荷永;我们可否这样来开始。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分析心理学都一直从西方学习。什么时候,西方会愿意,以一种有效的方式,开始从中国来学习心理分析。这是非常重要的……我来提问John(John Beebe)吧,看他如何来看待我所想的这个问题。”
于是,留下“安德鲁之问”,引发大家的反思。
接着,安德鲁·塞缪尔(Andrew Samuels)说:“荷永,我能问你一个问题吗?”安德鲁说:“荷永,你是中国荣格心理分析师在国际学术平台,在西方演讲最多的,也包括你的学术思想在国际上和在西方的发表……那么,你的工作被接受的程度如何?对此你的感觉或你的体验如何?我听过你多次演讲,比如在‘社会实践与心理分析’国际论坛;我只是想听你来说一下,你的内心感受,人们如何接受你……我想就此来展开一个对话,你觉着如何?”
安德鲁·塞缪尔的提问带有挑战性和“针对性”,因为最近一段时间,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甚多;他在担心,其中的偏见会带来误解,影响东西方文化的相互理解与世界和平。
对话结束之前,约翰·比毕做了一个评论性的总结,仍然是在回应“安德鲁之问”,触及有关“心之知识与核心心理学”。
安德鲁:“John,你还要说什么吗?”
约翰·比毕:“当然,我此刻想要说的,一定要说的,是这样一些想法,包括对你开始提问的回应。”
“……荷永所提出的一个概念,触及深度心理学的关键;这也是被乔·惠尔莱特(Jo Wheelwright)称为精神分析与分析心理学的“症结”所在,引发长期的争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颇为自负或过于自信地处理“心灵”,使用的是“心理装置”(mental apparatus),如其英语的翻译;用“心理装置”来解释心灵,或者无意识,进入意识的机制,以及相应的精神分析体系,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等作用。
而荣格则选用“心灵”(Psyche),以及十分困难的术语“灵魂”(Soul),陷入与引起许多幻想,触及某些宗教的生死观,死后的生命及未来生命等……
然而,荷永,你却获得与使用了如此美妙的术语:“核心”,核心心理学(Psychology of the Heart)来传达中国之“心”的寓意。在我看来这是很好的表述,要比“心理装置”,或者(心灵)“灵魂”好的多。
核心之心是如此实用,任何人,任何地域与文化,若是说“心在表达什么”,那么人们的则会有全新的观念,便于融会贯通,深度心理学将会领悟其志向与抱负,包括安德鲁的梦想,努力实现的梦想,这是如此伟大的贡献。
“核心心理学”依然涵容非理性的内容,没有将其弱化为思想或者情感,心与核心,其具身具象,拥有直觉与感應,有其感知,有其心之思以及情感,由此可衍生涌现完整类型,涌现心识功能,这真是美妙的概念,是你创建了核心心理学,荷永,我对其可谓朝思暮想,用此体系真是更方便被人接受……核心心理学正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中国可以教化西方,西方可以向中国来学习。
“核心心理学”(Psychology)的概念体系,有其自然而然的形成;“心”之本义的三个水平: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总包万虑谓之心,以及天心与道心,也体现在“十六字心经”,儒家“忠恕”之道,道家“虚其心”与“心斋”,佛家“安心禅法”与“明心见性”,以及圣人以《易》“能研诸虑”“能说诸心”中。
诸多资深心理分析师,如汉德森(Joe Henderson), 亚考毕(Mario Jacoby),凯·布莱德温(Kay Bradway),玛丽·斯宾塞(Mary Jo Spencer),托马斯·科茨(Thomas Kirsch),哈里特·弗里德曼(Harriet Friedman),默瑞·斯丹(Murray Stein),安德鲁和约翰·比毕等,都支持与称赞“核心心理学”(Psychology of the Heart)的贡献,这也正是荣格所憧憬的“深度精神”与“心的知识”。
我的斐恩讲座的主题正是“核心心理学与荣格心理分析之心”。约翰·比毕为其出版撰写了序言:“从心开始”。他在此序言中说:“在我步入中年之际,《心的真实》(Matter of Heart)公开发行;这是以采访当时与荣格关系密切的荣格心理分析师为主题的纪录片;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片名显得有些神秘。”
约翰·比毕提到:“我这一代的心理分析师,从汉德森(Joseph Henderson)、惠怀德(Jo Wheelwright)和弗兰兹(Marie Louise von Franz)这样的长者那里学到了不同的荣格。他们都十分熟悉荣格本人,都曾沉浸在荣格向他们介绍的中国文化核心思想之中,帮助我找到荣格为卫礼贤/贝恩斯《易经》译本所撰写的序言,我的最爱。研究这些东方精华,“金花的秘密”之后的荣格学者,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受训的分析师,结识了中国伟大的道德传统,如我自己,怀着深度整合的感激。”
接着,约翰·比毕说:“我们学到了荣格之家的真理,即道的滋养与培育,意味着让我们的心,对联结所有人类情感的当下感觉保持开放。于是,在《核心心理学:申荷永斐恩讲座》这本书中,由中国第一位在本土工作的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心理分析师所撰写,发现对中国之心的完整阐释,堪称神奇;本书告诉我们,中国之心是如何在许多世纪之前,便已与个体自我相联结。”
在此序言的最后,约翰·比毕说:
“如今荣格学者所坚持使用的神秘莫测的‘心灵与灵魂’(the Psyche,Soul),被我们中国心理学的祖先用“心”(Xin, heart)来表达,而申荷永博士则有效地阐释了“心之理”(heart-mind)与“核心”的内涵与意义。
通过这种最基本的形式,使我们能够与自己和他人深度接触,本书将分析心理学回归其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即传统的中国智慧。然而,其疗愈脉搏是申博士自己在“心之理”与“理于心”中所发现的能量,强调这种能量可以修复阻碍深度联结的僵化部分,这种亲情的深度联结,可以滋养我们所有的人。”
约翰·比毕如同荣格一样,对中国文化可谓一往情深;并且是《易经》高手,六十四卦倒背如流,384爻默记于心。他自己的代表作,同样是斐恩讲座,《德行深远》,用甲骨文之“德”作为封面。
在安德鲁所赞美的荣格分析心理学对心理治疗的补充与完善中,“德行”,一种深度整合,与“意义”和“目的”(如自性与自性化),共同组成心理分析与深度心理治疗的特色。
如同荣格与卫礼贤,诸多后荣格学者,如安德鲁和约翰·比毕,都仍然在致力于东西方心理学的整合与发展,大家的努力也是在回应荣格所留下的问题,探索深度精神的意义:“若有人想来学习这种语言,但又有谁能来教呢?只有学术是不能的;这里有一种深邃的心的知识(a knowledge of the heart)。”以及一种用心的方法,源于中国文化智慧的核心心理学。
参考文献:
1.《心的真实》(Matter of Heart,1986),苏珊•瓦格纳(Suzanne Wagner)编写编辑,马克•惠特尼( Mark Whitney)导演制片。
2.荣格:卫礼贤/贝恩斯《易经》序言,1950/1969;《荣格全集》第11卷:心理学与宗教,东方与西方;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第 589-608页。
3.荣格:《金花的秘密评论》(1929/1967)《荣格全集》第13卷:炼金术研究;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第20-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