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说:“知人之智,知己之智”。《人物志》序言中还说:“圣贤之美无非是智慧,智慧的价值无非是知人”,也就是说,圣贤最大的优点在于认识事物,最有价值的认识事物的方式在于认识人。因此,能够了解人和人是一种宝贵的美德。正如晚清著名大臣曾国藩所说:“与其不认识人,不如不识字!”!
《清史稿》记载:“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陵,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意思是说:曾国藩为人威严庄重,须美眼尖。陌生人只要被曾国藩静静注视一会儿,其为人品性优劣就会被他看得一清二楚。
那为什么曾国藩能够如此迅速识人,看穿一个人的本质呢?咱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相人奇书·《冰鉴》“的第一篇:“神骨篇”。
【总论神骨】: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冰鉴》第一鉴:神骨篇
【原文】 (一)
语①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②。”神之谓也。“山骞不崩,唯石为镇③。”骨之谓也。一身精神,具乎两目④;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⑤,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注释】
①语:这里指的是谚语、成语或俗语。
②脱谷为糠,其髓斯存:脱,去掉,即碾去或舂掉。髓,本指骨髓,这里取其喻义精华的意思。
③山骞不崩,唯石为镇:骞,损;亏。这里指泥土的脱落流失。崩,崩裂;倒塌。镇,支撑以保持稳定。
④具乎两目:具,体现;流露;表露。乎,于;在。
⑤兼论形骸:兼,同时。形骸,这里指人的躯体及其形骸。
【译文】
俗话说:“即使去掉作为稻谷外壳的谷糠,谷的精髓(米)依然存在。”这句话用在人身上,说的就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山岳不崩塌,只是因为石作为镇压。”俗话又说:“山岳表面的泥土虽然易脱落流失,但它却不会轻易倒塌,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密闭的岩石,不会被风雨摧散。”这句话用在人身上,相当说的是人身上最坚硬的骨骼。一人的精与神,全在于双眼;一人的骨骼品相,全在于脸部。其他人(工农商军等各类人员)需要把身形与精神一起讨论,既要看他们的内在精神状态,又要考察他们的体势情态;读书人要先观察他的神气与骨相,主要看他们的精神状态和骨骼丰俊与否。精神和骨骼,是观人的第一要诀。
【解读】
《冰鉴》中所言的“神”,指的是不会因人一时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大的变化。貌有美丑,肤色有黑白,但这些都不会影响“神”的外观,换句话说,“神”有一种穿透力,能透过人外貌的干扰而表现出来。比如人们常说“某某有气质”,这种气质,不会因他的发型、衣着等外貌的改变而完全消失。气质,是“神”的构成之一。
《冰鉴》中所言的“骨”,并不是现代人体解剖学意义上的骨骼,而是专指与“神”相配,能够传“神”的那些头面上数量不多的几块骨。“骨”与“神”的关系也可以从“形”与“神”的关系上来理解,但“骨”与“神”之间,带有让人难以捉摸、难以领会的神秘色彩,一般读者往往难于把握,只有在实践中自己去多加体会。
【原文】 (二)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①。清浊易辨,邪正难辨②。欲辨邪正,先观动静③。静若含珠,动若木发④;静若无人,动若赴的⑤,此为澄清到底。静若萤光,动若流水⑥,尖巧而喜淫⑦;静若半睡,动若鹿骇⑧,别才而深思⑨。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注释】
①清浊之辨:清,指目光清亮,顾盼端庄。浊,指目光浑浊,流盼斜视。
②邪正难辨:邪正,指目光所透露出的人的精神状态的奸邪与忠直。
③先观动静:动,指目光正在看人观物之际。静,指目光处于静止状态,未曾看人之时。
④静若含珠,动若木发:含珠,指两眼光华熠熠,真情内蕴,宛如晶莹的明珠含而不露。木发,指目光安详沉稳,又敏锐犀利,宛如春木抽出新芽,生机勃勃。
⑤静若无人,动若赴的:这里所谓“若无人”,是指目光湛然而清明,寂然而沉静,不为外物所扰。“若赴的”是指目光杀机藏于内,锋芒露于外,如射者瞄准目标,一发中的。
⑥静若萤光,动若流水:萤光,萤火虫发出的光,其状微弱而闪烁不定。流水,指目光虽清却游移不定。
⑦尖巧而喜淫:尖巧,善于伪饰。喜淫,淫是奸邪的意思,喜淫就是奸心内萌。
⑧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半睡,即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样子,这是一种内心细谋深算的神情。鹿骇,骇是惊恐不安的样子,鹿骇,就像鹿那样惊恐不安,这是一种生怕别人窥见自己内心的神情。
⑨别才而深思:别才,指有智有能而不循正道之人。深思,这是一种深谋图巧又怕别人窥见的神情。
【译文】
古之医家、文人、养生者在研究和观察人的“神”时,一般都把“神”分为清纯与浑浊两种类型。“神”的清纯与浑浊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但因为清纯又有奸邪与忠直之分,这奸邪与忠直则不容易分辨。要考察一个人是奸邪还是忠直,应先看他处于动静两种状态下的表现。眼睛处于静态之时,目光安详沉稳而又有光,真情深蕴,宛如两颗晶亮的明珠,含而不露;处于动态之时,眼中精光闪烁,敏锐犀利,就如春木抽出的新芽。双眼处于静态之时,目光清明沉稳,旁若无人;处于动态之时,目光暗藏杀机,锋芒外露,宛如瞄准目标,待弦而发,一发中的。以上两种神情,澄明清澈,属于纯正的神情。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有如萤火虫之光,微弱而闪烁不定;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有如流动之水,虽然澄清却游移不定。以上两种目光,一是善于伪饰的神情,一是奸心内萌的神情。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总是像惊鹿一样惶惶不安。以上两种目光,一则是有智有能而不循正道的神情,一则是深谋图巧又怕别人窥见他的内心的神情。具有前两种神情者多是有瑕疵之辈,具有后两种神情者则是含而不发之人,都属于奸邪神情。可是它们却混杂在清纯的神情之中,这是观神时必须仔细加以辨别的。
【解读】
水有清浊之分,人有智愚贤不肖之别。古人就用“清”与“浊”来区分人的智愚贤不肖,《冰鉴》自然也会很重视“清浊”。中国古代哲学观有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同一的思想。相学的“清浊”就相当于用“人合于自然”的方式来评判人的行为举止,区分人的智愚贤不肖,测知人的骞达命运。
“动”与“静”是事物运动变化的状态。事物的真相和本质,最易于运动中流露、呈现出来,特别是在一些重要关头,最能见人真心。静虽然是稳定状态,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它处于其先其后的两“动”之中,在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动”的变化中,它仍呈动态。所以通过“动”能够看到事物的真相和本质,通过“静”也能够看到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原文】 (三)
凡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①。断者出处断,续者闭处续②。道家所谓“收拾入门”之说③。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④。小心者,从其做不了处看之,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外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
【注释】
①抖擞易见,断续难见:抖擞,本指精神振作,这里是故作精神振作、故作姿态的不能持久的意思。断,指故作精神振作而其力不继时的状态。续,指精神抖擞出于自然,无心作态,力终不绝,其神有余,因而能够持久,不会在短时间内消逝。
②断者出处断,续者闭处续:断,指“神”是在故作抖擞之态中断,前后未能相继的状态。出,指故作抖擞并表现于外。续,指中断的抖擞又重新振作起来时的状态。闭,指精神自然而生并蕴涵于内。
③收拾入门:收拾,这里是解脱、摆脱的意思。
④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不了处,指尚未“收拾入门”,即尚未去掉杂念、不能以静待动的时候。脱略,轻慢、不拘。做了处,指已经“收拾入门”,即已经去掉杂念、能够以静待动的时候。针线,这里是精细周密的意思。
【译文】
一般来说,观察识别人的精神状态,那种只是故作精神振作者,是比较容易识别的,而那种看起来似乎是在那里故作抖擞,又可能是真的精神振作,则就比较难于识别了。精神不足,即便它是故作振作并表现于外,但不足的特征是掩盖不了的。而精神有余,则是由于它是自然流露并蕴涵于内。道家有所谓“收拾入门”之说,用于观“神”,要领是:尚未“收拾入门”,要着重看人的轻慢不拘,已经“收拾入门”,则要着重看人的精细周密。对于小心谨慎的人,要在尚未“收拾入门”的时候去看他,这样就可以发现,他愈是小心谨慎,他的举动就愈是不精细,欠周密,总好像漫不经心,这种精神状态,就是所谓的轻慢不拘;对于率直豪放的人,要在已经“收拾入门”的时候去看他,这样就可以发现,他愈是率直豪放,他的举动就愈是慎重周密,做什么都一丝不苟。这种精神状态,实际上都存在于内心世界,但是它们只要稍微向外一流露,立刻就会变为情态,而情态则是比较容易看到的。
【解读】
这里讲述了“神”在观人中的提纲挈领的首要地位后,再进一步论“神”存于心的情态,以通过人的内心活动来观察“神”。
人的精神从其外显而言,可以分为两种,一为自然流露,一为勉强振作。所谓自然流露,是指有所见或有所感而发,完全出自内心的自然本真,显示出的情态举止自然而然,情真意切,毫无故意造作之态,矫揉之象。所谓勉强振作,则与自然流露相反。
有丰富人生经验的人,能比较容易地看出他人是情真意切,还是故意造作。尽管人的情感和精神状态有不同的表现,可能会给辨别“神”的真假带来干扰,但综合人的各种言语行止表现,完全可以察看“神”之真假。遗漏的东西,从而保证事情的各个环节都不出差错。能够从大小两方面仔细考察一个人,发现他真实的才能见识,这样就不容易出偏差。
【原文】 (四)
骨有九起①:天庭骨隆起②,枕骨强起③,顶骨平起④,佐串骨角起⑤,太阳骨线起⑥,眉骨伏犀起⑦,鼻骨芽起⑧,颧骨若不得而起⑨,项骨平伏起⑩。在头,以天庭骨、枕骨、太阳骨为主;在面,以眉骨、颧骨为主。五者备,柱石之器也;一则不穷;二则不贱;三则动履稍胜;四由贵矣。
【注释】
①骨有九起:起,状态。本节专论九贵骨。九贵骨为:天庭骨、枕骨、顶骨、佐串骨、太阳骨、眉骨、鼻骨、颧骨和项骨。
②天庭骨隆起:天庭骨,位置在发际天庭之下。其势丰隆而起才是贵相。但也不可呈“凸”字形。
③枕骨强起:枕骨,后脑之骨,位置与面部的印堂相平。强,充实显露。枕骨骨质宜充实,而且愈显愈贵。
④顶骨平起:顶骨,位置在头顶。平,平正而不突兀。顶骨以平正为贵。
⑤佐串骨角起:佐串骨,即鬓角骨,其峰斜上插入小儿总角处。虽然是骨却长得像角。角,这里是牛角、羊角状的意思。
⑥太阳骨线起:太阳骨,位置在两眉之尾,根在太阳穴。线,这里的意思是为直线上升,达于发际。太阳骨以细而显为贵。
⑦眉骨伏犀起:眉骨,即眉盘骨,位置在面部两眉之下。伏,平而隐。犀,犀牛角。眉宜棱而不露,隐然如犀牛角之平伏,否则,高而露则狂傲,低而陷则奸邪。
⑧鼻骨芽起:鼻骨,由年寿至山根,上连印堂、中正。芽,这里的意思是如芦笋竹芽,峻拔而挺直。鼻骨宜竣拔而挺直。
⑨颧骨若不得而起:颧骨,在面部两眼之下。若不得而起,意思是有力有势,不露不陷,不尖不平,不偏不反。
⑩项骨平伏起:项骨,在颈后,下连脊骨,上连头骨。项有余肉,平伏而不突兀,为虎项,大贵。
【译文】
九贵骨各有各的姿势:天庭骨丰隆饱满;枕骨充实显露;顶骨平正而突兀;佐串骨像角一样斜斜而上,直入发际;太阳骨直线上升;眉骨骨棱显而不露,隐隐约约像犀角平伏在那里;鼻骨状如芦笋竹芽,挺拔而起;颧骨有力有势,又不陷不露;项骨平伏厚实,又约显约露。看头部的骨相,主要看天庭、枕骨、太阳骨这三处关键部位;看面部的骨相,则主要看眉骨、颧骨这两处关键部位。如果以上五种骨相完美无缺,此人一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如果只具备其中的一种,此人便终生不会贫穷;如果能具备其中的两种,此人便终生不会卑贱;如果能具备其中的三种,此人只要有所作为,就会发达起来;如果能具备其中的四种,此人一定会显贵。
【解读】
要了解曾国藩所说的“骨有九起”的含义,首先应知道何为九贵骨:
颧骨显示威严,驿马骨显示尊严,将军骨显示勇武,日角骨显示智慧,月角骨显示机敏,龙宫骨显示毅力,伏犀骨显示勤勉,龙角骨显示果断。
在头,以天庭骨、枕骨、太阳骨为主:头相的各个部位有主有次,即有起决定作用的关键部位,有起辅助作用的非关键部位。这句话的意思是:头部的骨相主要看天庭骨、枕骨、太阳骨这三处关键部位。
在面,以眉骨、颧骨为主:意思是面部的骨相,主要看眉骨、颧骨这两处起关键作用的部位。
五者备,柱石之器也:五者,指上文的天庭骨、枕骨、太阳骨和眉骨、颧骨。柱石之器,国家栋梁之材。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以上五种骨相完全具备,此人必定是国家栋梁之材。
一则不穷:一,这是一个承前省略句,完整的说法是“一者备”,即如果以上五种骨相中只具备一种。下文的“二”、“三”、“四”类此。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以上五种骨相只具备一种,此人就不会贫穷。
三则动履稍胜:动履,行动;做事。稍,渐渐。胜,这里是发达、腾达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以上五种骨相能具备三种,只要有所作为,就会渐渐发达起来。
【原文】 (五)
骨有色,面以青为贵①,“少年公卿半青面”是也。紫次之,白斯下矣②。骨有质,头以联者为贵,碎次之③。总之,头上无恶骨,面佳不如头佳④。然大而缺天庭,终是贱品⑤;圆而无串骨,半是孤僧;鼻骨犯眉,堂上不寿;颧骨与眼争,子嗣不立⑥。此中贵贱,有毫厘千里之辨⑦。
【注释】
①骨有色,面以青为贵:骨有自身各自不同的颜色,骨的颜色由六气而成。这六气即是青龙、朱雀、勾陈、媵蛇、白虎、玄武,这是古代神秘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组概念。面以青为贵,相学家认为:青为六色之一,所谓六色,如青、黄、赤、白、黑、紫。大致对应为:青—木,黄—土,赤—火,白—金,黑—水。
②紫次之,白斯下矣:紫,黄中隐红之色为相学上的紫色。白,这里指如枯骨敷粉之白。
③骨有质,头以联者为贵,碎次之:质,这里指骨的长势、气势。联,相互关联,彼此贯通。
④头上无恶骨,面佳不如头佳:这句话旨在强调头部骨相对人的命运的重要性。
⑤大而缺天庭,终是贱品;圆而无串骨,半是孤僧;鼻骨犯眉,堂上不寿:大,指头大。古人一般认为头大为吉。缺天庭,指天庭骨不丰隆。圆,指头圆,头圆为吉相。无串骨,指佐串骨平伏不起。鼻骨犯眉,指鼻骨过长,上冲双眉。堂上不寿,即双亲寿命不长。
⑥颧骨与眼争,子嗣不立:颧骨与眼争,指颧峰紧贴眼尾。这是“颧峰凌眼”,不吉。子嗣,子孙后代。
⑦毫厘千里之辨:即毫厘与千里之别,意为差别巨大。
【译文】
骨有不同的颜色,面部颜色,则以青色最为高贵。俗话说的“少年公卿半青面”就是这个意思。黄中透红的紫色比青色略次一等,面如枯骨着粉的白色则是最下等的颜色。
骨有一定的气势,头部骨骼以相互关联、气势贯通最为高贵,互不贯通、支离散乱则略次一等。总之,只要头上没有恶骨,就是面再好也不如头好。然而,如果头大而天庭骨却不丰隆,终是卑贱的品位;如果头圆而佐串骨却隐伏不见,多半要成为僧人;如果鼻骨冲犯两眉,父母不长寿;如果颧骨紧贴眼尾而颧峰凌眼,无子孙后代。这里的富贵与贫贱差别,有如毫厘之短与千里之长,是非常大的。
【解读】
古人认为,佳骨自有佳色。道理就像树大根深一样,自然不愁其枝繁叶茂了。
医学理论认为:“色”现于外,“气”蕴于内,色只是气的外在表现,气才是色的根本,气不足,色自然就衰减了。因而可以这么认为:这里的“骨色”,应该是“骨有气,在面为色”。“骨有气”,也就是说骨的健康状况与人的生命活力有密切联系。
《冰鉴》所说的“面以青为贵”,“紫次之,白斯下”也不难理解。春天是万物生长、活力显现的时候,“青色”也就是指像春天一样活泼有力、象征着生命茁壮成长的青春气色。因为春天有青草、有绿树的特征,因而谓之“青色”。这种气色,富有生机,却也不失庄重端严,是活泼而能持久恒定的物质,不会时断时续。既然活力永驻,人自然能集中精神去谋取功名利禄,自然会“贵显”。
“紫色”,比青色有不足,因此也可言“贵”,但难以“大贵”。“白色”,则又次之。《冰鉴》说“白色如枯骨敷粉”,这当然不是健康、活力的颜色,就像苍白中隐着一种秋后的枯黄,灰暗惨淡如枯枝败叶,显然是气血亏损之兆。这种气色,如何能“贵”呢?就像一个瘦弱骨枯的人,怎么能挑重担呢?
“骨质”,在这里指的是头骨的生长联结状态,因而说“头以联者为贵,碎次之”。
曹操在准备接见西域一使者时,担心自己相貌不美,让使者见了有失国威,故让一臣子扮作自己,他本人却站在假曹操旁边。使者谒见完毕退出来后,知根底的大臣问他对曹操的印象如何,那个使者说,曹操很好,但他旁边那个人更有英雄之气。这个故事说明,“面佳”固然不错,但不是根本的,“面佳不如头佳”。
既然说“面佳不如头佳”,是否头大就好呢?《冰鉴》随后论述了这个问题。“头大而缺天庭”,还是不行。“缺天庭”,就违背了均衡原理,也就是骨相有缺陷,不符合“头以联者为贵”的原则。这种大头,往往会是大脑欠发达、智力不佳的表现,因而说“终是贱品”。
“圆而无串骨”,如果头骨联结而又圆润,似乎很好,但如果没有峥嵘之势,缺乏一种气势,也不能算好,有“半是孤僧”的命运之相。这种状况,如果太阳穴上的“辅弱弓骨”能突出来,也能避开“孤僧”的命运。
“头大而缺天庭”,“圆而无串骨”,二者充分说明古人对骨相的定义大致是:骨大骨圆,不错,但以饱满而有峥嵘之势者为贵,否则,仍不能言贵。
“鼻骨犯眉”,指鼻梁骨一直冲到了眉心,有越域侵犯的势态。这样自然不好,破坏了平衡原则。结论是“堂上不寿”,即克伤父母。但另有一种情况,是鼻骨“连眉”,而不是鼻骨“犯眉”,文人若如此相,即是贵。“连眉”与“犯眉”的区别在于它们的气势是冲克还是联结,这里有很高的鉴别技巧。
长着一只又高又挺的鼻子,看起来很优雅,很高贵,有一点贵族绅士风度,但这种多半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他们缺乏活力,终日不苟言笑,谈吐平淡,行为僵化,没有激情,很难打起精神来长时间专注于某项事业,因而难以有所成就。这种人给人一种反应迟钝、呆板的感觉,如同没有生气、活力的石膏像。
“颧与眼争”,即颧骨与眼尾联得太紧,突兀出来比眼高,这就是阴阳移位、卑尊侵凌之相,自然有害,可能“子嗣不立”。这种情况比上面说的“鼻骨犯眉”要好区分一些。古人把它称作“颧峰凌眼”。
识人方法有三,一曰德,二曰量,三曰才。符合此三条标准者,方能担当重任。
所谓德者,刚健无私,忠贞自守,非庸庸碌碌、无毁无誉而已。
所谓量者,能受善言,能容贤才,非包藏隐忍、持禄保位而已。
所谓才者,奋发有为,应变无穷,非小慧辩捷、圆熟案牍而已。
备此三者,然后胜股肱之任。
也就是说,通常的情况下,我们强调德应重于才,但在这个前提下,又要注重量与才的问题。坚持德量才三者的统一。坚持选拔人才的标准有三条,一是德,二是量,三是才。德,即刚直无私,忠诚廉洁,而不能只是庸庸碌碌,无人诽谤也无人赞扬。量,指能接受正确意见,容纳贤才,而不能只是城府深,能忍耐,保住俸禄和地位。才,指奋发有为,能随机应变,而不能只是耍小聪明,口齿伶俐,办公文熟练。符合这三条标准才能担当重任。用人以德才兼备最好,但在大量需要人才的时候,只能以掌握现有的人才资料,按其德才而任用。而历代英明之主驾驭人才,是待之以诚,纠之以法,赏功罚罪,使之向上,不敢为非,这是爱护、培养、发展人才的根本方法,至今仍很值得借鉴。
【以上内容就是关于“《冰鉴》全译第一鉴:神骨篇”的介绍,大家可作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