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史纲要》看战国时期平民阶级“反动”思想的学术转型(二)

第二部分是游世阶层的兴起。

在以早期法家为首的实践派出现的后,逐渐的又兴起了一个新的阶层——游仕阶层。

  所谓游仕就是外出求官。并且这种求官是没有固定的效忠对象,以周游列国的方式,游说统治阶层来推广自己的想法政见,并使统治者接受以谋求自己政治上的地位。钱穆先生指出:“随着游试阶层的势力与地位,渐渐提高,他们的拼命苦干的精神,却渐渐消沉。”这是由于地位提高了,不需要再吃苦拼搏了,自然不愿意做牺牲了。继吴起与商鞅等法家代表之后,游仕阶层逐渐的变成了以术数(也作数术,带有一定神秘色彩,“术”指方术,“数”指数理。本指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梳理,古代多用来推测卜算个人吉凶与国家运势。但这里指当时在官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保持自己高官厚禄的不忠实的态度,如申不害。

  申不害作为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之一,以擅用“术”著称,他告诉韩昭侯以“术”驭臣下,这里的“术”具体指为增加统治者威信力的一种用人手段(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套路)。申不害告诉韩昭侯:“为君者应当保持沉默,这样才能不将自己的喜好习惯表现出来,从而避免有人投己所好蒙蔽自己的双眼。”这样一来,果真群下无可迎合,只好各尽其能,各尽其诚。而后为君者再根据臣下们的表现进行赏罚。然而申不害却想以“术”来窥伺君私,以迎合君王,从而保障自己的爵禄。这种行为其实不符合儒家的思想,有违背“信”的价值观。但钱穆先生认为这种“术”的理论的出现,表现出贵族政治已经彻底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官僚政治。站在儒家思想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忠不义不信的“反动”行为,但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这是政治上的进步。

  申不害在辅佐韩国国君近二十年,却无赫赫之功。在此之后游仕阶层对各国的发展均不能贡献真才实用,并且游仕阶层逐渐得势之后开始私结党羽,各树外援,并且散布在列国的政府之中,目的只是为了他们自身互保,互谋私利。这便形成了后来所谓的“纵横”的政治局面(苏秦、张仪便是纵横的代表)。这与李悝、吴起、商鞅等早期法家代表所提倡的变法图强的实干作风大相径庭。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