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幽灵动物很受欢迎?学术解释

当我来到B站时,我不得不谈论鬼魂和动物。

有许多解释解释为什么幽灵动物很受欢迎。在这里,我提供一个解释视角供大家参考~

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个大多数人都不熟悉的概念:模因(meme,也被翻译成meme、MIM等)。

而要理解“迷因”的含义,我们先得聊聊“基因”(gene)。

(原谅我绕这么大一个弯子,但这样的背景知识很重要。)

我们都从生物课本上学到过:基因是携带着遗传信息、决定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站在人类的视角来看,基因是帮助我们将生命信息传递给下一代的工具。

但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一书却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其实基因才是主宰者,而人类及其他生物体则是为基因服务的工具。我们不过是基因的“容器”而已。

也就是说,进化的单元不是物种,而是基因——在生物体的一代代繁衍过程中,基因不断复制、变异、优胜劣汰,追求永生。

它们以有利于基因自身传播的原则支配生物体的行为。最典型的例子是利他行为:当一个生物体舍己为人保护亲人的时候,个体本身是冒着巨大风险的,但这样的行为却有利于基因在整个种群中的保存和传递。大批工蚁牺牲自己、服务蚁后,以帮助蚁群的基因存续和传递,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看上去是生物体的利他,其实是基因的自私。

别以为人类主宰世界,其实我们只不过在为基因服务,基因借由我们的身体一代代传递自己。

在这本书中,作者理查德·道金斯还从生物学的基因引申出了另一个用以解释社会文化现象的概念:meme(迷因)。

“meme”的拼写来自希腊语mimema,意思是“被模仿的东西”。基因是携带着生物遗传信息的DNA片段,而迷因则是携带着人类文化的片段(比如旋律、流行语、衣着时尚等等)。

和基因一样,迷因也在不断地复制、变异、竞争、淘汰,以“自私”的方式求生存。而充当迷因的宿主、帮助迷因完成扩散过程的,则是人类。

换句话说,我们以为是人类在传唱经典旋律、扩散流行文化、恶搞鬼畜视频,但如果换个角度看,其实是这些旋律和文化元素在借助人与人之间的传递和模仿,追求永生。

道金斯提出“迷因”之后,这个概念曾经沉寂了一段时间。社交媒体时代的来临,让迷因回到人们视野中,站上了网络文化的舞台中心。

我们如今津津乐道的表情包、流行语、段子,乃至第一个在YouTube点击过10亿的视频——《江南Style》,其实都是迷因。鬼畜视频里的王司徒、元首、葛平、金坷垃等等都是迷因。它们通过网民的不断复制、模仿、修改而传播,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当世界各地的人都在跳骑马舞,创造出各种Style,很多人还将舞蹈传到网上进一步传播的时候,《江南Style》这个迷因就成功俘获了大批宿主。当人们创造表情包、配上不同文字的时候,表情包这种迷因也就获得了巨大的生命力。

可以说,社交媒体时代就是迷因时代。这是因为,在传统媒体时代,主流的传播途径是一对多的、单向的,这就无法给迷因在人与人之间的复制、变异提供条件。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回到20年前没有社交媒体的时代,人们通过电视看到小李子的表情后,可能会有人想调侃和模仿一番,但除了跟家人同事议论几句,并没有其他途径传播这则迷因。而微博、B站、朋友圈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给了王司徒生命的不是《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而是B站这个社交媒体。

根据道金斯的理论,迷因要能够成功扩散,需具备三种特质:生命周期长、“繁殖”力强、保真度高。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恰好在这三面都会产生正面影响:网络上的信息在理论上是永存的,信息复制成本几近为零,传递过程中的信息损耗也被降到最低。此外,简单易用的图片编辑工具也让拼图、图片加文字等迷因改造手段成为门槛极低的技术。虽然鬼畜视频的制作门槛要高一些,但也有很多人掌握这些技术。

就像基因在不断变异中获取生命力一样,生命力强的迷因也不能仅仅依靠复制粘贴,还需要经历各种改造和创作。和基因不一样的是,迷因的变异不是自己发生的,而是要依靠它的宿主——人类主动改造。人不再仅仅是被动的容器而已。而这体现的正是社交媒体时代的参与文化:人人可以参与,创意层出不穷。

社交媒体提供了迷因流行的渠道,但是参与者的主观动机还是没有得到解释:大家为什么要去制作和传播鬼畜视频?学者Limor Shifman对人们参与传播网络迷因的动机提出了三种解释。

第一种是经济解释:对迷因的模仿和再创造能够快速吸引眼球,而在这个“注意力经济”时代,眼球是最稀缺的资源。制作鬼畜视频能够快速获得大量关注。

第二种是社会解释:参与迷因的传播,可以满足我们与社会发生关联的需求。有意思的是,制作鬼畜视频,同时满足了两方面的心理需求:既展示了自己的独特创意(个人主义的彰显),又因为共享同样的原素材,而体现了和其他人的连接、共鸣(集体主义的诉求)。

第三种是文化解释:获得了强大生命力的迷因,一定是符合了当下的文化环境、社会心态。鬼畜视频背后的社会心态主要包括:娱乐为王的时代,消解权威和严肃性,塑造人人平等、人人可恶搞的感觉,打破千篇一律的传统审美,追求个性,甚至是混乱。

从这个意义上说,迷因就是今天的民间传说。在古代,民间传说表面上是故事,实际上体现的是当时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而在如今,迷因表面上是千奇百怪的表情包和鬼畜作品,是突然走红的一段视频、一句话,它们实际上体现着当下的社会心态。

更有意思的是,迷因之间还会产生“互文(intertextuality)”现象,也即,人们常常把不同的迷因混合到一起进行创造。我们在B站上看到的大量鬼畜视频,就是这个类别。

可以肯定的是,我们还将继续看到不同迷因的走红,也将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迷因的改造和传播。作为网民,我们是迷因的宿主,但我们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宿主,因此迷因文化也是社交媒体时代一种自下而上的表达方式,它混合了流行文化和社会参与,每每造就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的新内容。

喜欢这篇文章的话,请分享和关注哦~

本up主在美国读博士,传播学专业,欢迎收看往期视频!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