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仔细阅读和理解食品标签会对社会福利造成损害吗?学术界大佬都这么上纲上线的吗?

食品标签似乎非常重要。那些购买没有商标信息的袋装食品的人不敢购买。但是如果我想问你:当你买东西的时候,你真的仔细阅读了所有的商标信息吗?

作者确实看到了购买和进食时必须阅读所有信息的强迫症。对于作者本人来说,他必须确认自己在家庭生活中购买物品时有标签,但对于上述专业数据,作者根本不会阅读。我不知道大多数人是否都一样。

作者从未想过我的懒惰行为会损害社会福利。

商标的信息是有成本的,而且这个成本不低。专业与大数据沾边的同学们可能比较容易理解这一点。有时候一些小伙伴会认为要不是政府管着,这些商家恨不得一点信息都不给我们透露,好忽悠我们。但是哈佛法学院教授卡斯.罗伯特,桑坦森(2021)不认同这个观点。(以下我们叫他CR ಡωಡ)

CR认为,正常的商家和企业是非常愿意在有限的成本下给顾客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原因并不是他们有多高尚。而是因为如果商家选择在这件事上保持沉默,那么这个沉默就会给消费者催生出一种非常消极的推断。(说白了,你这个商品本来没啥事,但是你不把这些信息亮出来,我们就可能怀疑你这里面有啥不干净的东西)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早在几年前在国内就有不少食品商家开始把商标信息作为他们竞争的战略。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神奇的东方树叶,笔者还记得小时候买的东方树叶那个能量成分表上大大方方的写着好几个零。同样还有一种商品我记得就是“薯愿”,他打的战略就是非油炸。

那么回到话题:我读不读商标跟社会福利有啥关系?

CR表示即使商家知道给出信息是对自己有利,他们还是因有限的成本或是佛系的心态而不能提供足够的商标信息。这个时候就会造成市场失常,然后政府就要出面。政府会出资去统计这些信息并用于商标。那么钱从哪儿来呢(ಡωಡ)?你猜的没错,就是我们纳税人的钱。搞社会福利就是把我们的钱集中起来,然后再服务于我们。这个商标信息有很大一部分就属于社会福利范畴。现在知道为什么我们不认真读商标就是对社会福利的损害了吧?就好比家长花钱给我们买了一堆辅导书,然后我们不看。那这钱就是浪费了。

虽然道理讲通了,但是我相信普通人以后还是该不看还不看,毕竟谁没事干天天买个吃的就得做阅读理解呀?

社会福利是以人为本,根据人的标准来制定方案,既然现在出问题了,那错肯定不在消费者,肯定在标签咯。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削减标签成本投入呢?

CR引用了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哲学教授爱德纳.乌尔曼-玛格丽特女士(2017)编写的并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常理性:决策与社会秩序(p80-94)中的一个观点:尽管获得更多信息在常理上来说是一种受益,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信息是我们压根不关心的,更甚至有些信息是我们宁愿多花点钱让他闭嘴的。

打个比方,买盐的时候大多数人根本就不关心这盐从哪个海域晒出来的,像笔者这种马虎人甚至不关心盐的碘含量。对于后者而说,虽然笔者不吸烟,但深知道有些吸烟人士都宁愿不看到香烟的成分表,他们甚至愿意花钱去避免尼古丁含量,尤其是可能致癌的风险等信息。

CR用的例子是他们当地人不关心在超市里买的咖啡豆是从巴西或者哥伦比亚又或者是哪儿来的。而对于那些宁愿花钱让他闭嘴的信息。他举的例子是布朗尼软糖的食品危害,这个笔者也没吃过,估计是会得虫牙啥的吧。

怀俄明大学助理教授琳达.桑斯特米等人(2016)曾做过一个关于strategic self – ignorance(策略性自我无知)的实验:为实验者们准备一批餐厅里的饭菜,这些饭菜在即刻的愉悦味道方面是“透明的”,但是它们所含的高卡高热量对人们远期的伤害是不透明的。研究的结果证实了这种策略性自我无知的存在和影响:仅3/5的憨憨(58%)选择忽略有关卡路里含量的免费信息。

CR本人在2020年亲用Amazon的 mechanical Turk 做过一次小范围统计:向400个老米询问是否需要餐馆里的卡路里信息。以及他们愿意为其支付多少费用。结果仅有不到半数43%的人愿意。而且他们愿意付的费用并不高,中位数15到平均48.61刀。

CR在2016年发现更有趣的是这些老灯儿绝大部分非常希望颁布一项联邦法令,要求餐馆公开与实务相关的卡路里。而且这些人中的大部分人相信他们自己不会从这些信息中得到受益,甚至会受到伤害。

对于这些个老灯儿的迷惑性行为,笔者一开始还看不懂,你觉得这些信息没用,那你为啥希望政府花钱去提供这些信息呢?CR也跟笔者一样疑惑,但是实验数据表明,人们就希望他们的政府去要求这些行业披露人们本身不感兴趣的信息,或者他们不想得到的信息。。

或许这种心理就跟笔者在国内时对于标签的感觉一样:我可以不看,但你必须得有,你没有我就不放心。但是显而易见,这造成了一种很大的社会福利浪费。

所以在未来商标这种东西是否会被一种更有效的机制取代呢?或者说只是单纯的削减开支和增加开支?笔者认为这些东西不是绝对的没人看,比如说笔者现在留学,所以笔者对于当地人来说就是外国人,外国人买本地的食物往往是看标签看的最认真的那个。因为不看根本就不知道他是怎么吃的。即便如此,我们这些“外国人”也只是想寻找关于如何吃如何烹饪这些简单的信息,而对那些卡路里能能量参数根本就不关心。另外感觉那些健身大咖们可能会特别注意这种参数。除此之外,CR老灯儿也提到,在一些特殊领域,比如说过敏源标签就是十分的必要。因为在这方面如果节省成本的话,对有过敏体质的消费者造成的创伤将是无比之大。

所以大家认为在这个标签的信息投入上到底有没有很大的浪费呢?大家在国内的日常生活中买食品是像笔者这样根本就不会仔细看那些数据,还是说真的像做阅读理解一样,把它们都看完呢?是否真的会有人觉得食品标签上的某些数据是画蛇添足纯粹浪费社会资源的呢?

Reference:

Thunström, L., Nordström, J., Shogren, J. F., Ehmke, M., & van’t Veld, K. (2016). Strategic self-ignorance.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52(2), 117-136.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