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下行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与西周相比,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事实上,周王室的声望从春秋时期开始下降。首先,春秋时期君王的崛起决定了他们的霸权地位。然而,这一时期的大多数王子和国王都是通过“尊王”(国王指的是周皇帝)的政策来决定自己的地位的。以公元前651年的奎丘同盟为例,春秋时期齐桓公成为五大霸权主义之首,提出了解决诸侯国间问题的四项基本原则:“第一,尊重国王,第二,与外国人打交道,第三,反对篡夺,第四,限制吞并从那时起,所有国家都遵循这一原则。不难看出,周代的礼乐制度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制约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度遭到破坏,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提到:“春秋开启了中国的霸政时代,战国开启了军国斗争的新局面。”在春秋时期,周礼对于贵族阶层的约束仍是较为严格,在这一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可谓是“君子斗”。国与国之间相互尊重,如遇战事,往往一封书信、一次成功的领导人会面就可以解决。即使双方已经交战,也是重人道、讲礼貌、守信用。钱穆先生说过:“春秋时代,实可谓说是中国古代贵族文化发展到一种极优美、极高尚、极细腻雅致的时代。”并且,春秋时期的文化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趋势——贵族阶级的崩溃,平民阶级的崛起。这是在西周开始的世卿世禄制度影响下,贵族阶级开始变得不思进取、腐朽没落。再由于春秋时期大夫阶层执政的影响,开始在民间选拔任用有才干的人。

  由春秋到战国的一段剧变中,最重要的,是民间自由学术之兴起。特别是春秋时代的贵族之学下移。春秋战国时代可谓中国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民间学术沿袭了春秋时代贵族阶级的一部分学术文化。春秋时代的学术为贵族阶级所特有,共为两个部分“礼”、“史”。

  “礼”为祭祀,“史”为祭祀时的祭文、誓词,保存下来就是后来的历史。史官随着周王室的衰微而逐渐分布流散于列国。也为古代王家学术的逐渐下移广布奠定了基础。随着礼乐的崩坏,祭祀的逐渐动摇,分封制度的逐渐崩溃,在贵族阶层在逐渐堕落的过程中分成了两派,一种是知礼法、懂文化的贤者,一种是不知礼法、没文化的无能之辈。往往知礼的学问之士在贵族阶层的下位,而不知礼的无能之辈却在上位。于是官学的原有氛围被破坏,被上层贵族所遗弃,逐渐流传到民间,成为后来新兴的诸子百家。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