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介绍
中文系现有1个一级学科,7个博士点,8个硕士点及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点为: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7个硕士点为: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另外,设立一个创意写作方向的专业硕士。
2017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位列“A”类一级学科。2018年,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成为全国首家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三级认证的打样专业,2019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入选教育部首批“强基计划”。
二、招生信息
050104(学术学位)中国古典文献学(参考2024年)
01(全日制)古代籍与传统文化
02(全日制)目录版本学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8-作文A
④827-古代文史基础
招生人数:
招生目录公布计划:
7人,其中推免5人。
复试细则公布最终计划:统考2人。
学制学费:闵行校区,3年,总费用2.4万元。
三、参考书目
618-作文A、827-古代文史基础
《四书集注》,[宋]朱熹集注,中华书局
《老子章句》,[汉]河上公注,四部丛刊本
《庄子集释》,[晋]郭象注;[清]郭庆藩集释,中华书局
《楚辞集注》,[宋]朱熹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国史大纲》,钱穆著,商务印书馆
《书林清话》,叶德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目录学发微》,余嘉锡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古文献学史》,孙钦善著,中华书局
《校雠通义通解》,[清]章学诚著;王重民通解,上海古籍出版社
《校勘学释例》,陈垣著,中华书局
《经学历史》,[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中华书局
《中国善本书提要》,王重民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宋版书叙录》,李致忠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唐集叙录》,万曼著,中华书局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清]梁启超原著;朱维铮校注,中华书局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任意版本)
618作文A
作文:2000字左右的议论文或记叙文,不要写成诗歌。小作文:1000字左右的议论文,不要写成诗歌。
827古代文史基础
古代文史知识(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古书的注解、古代的职官、地理、历法、姓氏名号以及古代目录、版本、校勘和文化史相关知识)
复试范围及参考书: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朱绍侯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古籍整理概论》黄永年著,上海书店出版社,或《文献学概要》杜泽逊著,中华书局。
2.中国古代史综合知识。
3.外语听力、口语测试。
四、历年分数线
2024年:55、55、83、83、410
2023年:54、54、81、81、366
2022年:56、56、84、84、388
2021年:53、53、80、80、355
2024年复试录取情况
复试名单
录取名单
一志愿复试4人,421、418、413、410
录取2人,413、410
历年报录比
2023年报考30人,录取4人
2022年报考7人,录取2人
2021年报考3人,录取3人
五、往年复试细则
以2024年为例
复试内容及成绩计算
1.复试以面试的方式进行,复试内容主要包括综合能力考核和外语能力考核,复试满分为500分。
(1)综合能力考核满分为400分,包含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考查。
(2)外语能力考核满分为100分。复试时外语语种与考生初试语种一致。
(3)我系还将组织对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包括复试和后续政审两个阶段;对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2.复试成绩大于等于300分为复试合格,低于300分为复试不合格。
3.我系认为有必要时,可对相关考生再次进行复试。
调剂复试
我系不接收调剂复试。
复试结果与拟录取名单确定
复试不合格的考生不予录取。若考生在复试时发生违纪行为,或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我系第一志愿考生根据初试复试总成绩(初试复试总成绩=初试成绩×0.6+复试成绩×0.4)进行排序,从高到低确定拟录取名单。
六、历年考研真题
2024年考研真题网络版本
827-古代文史基础
一、写朝代和作者
1.春秋繁露
2.太玄
3.匡謬正俗
4.通典
5.资治通鉴注
6.近思录
7.四部正讹
8.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9.经传释词
10.国故论衡
二、名词解释
1.十翼
2.五经正义
3.说文四大家
4.因声求义
5.理校
6.馆阁
7.武英殿本
8.经折装
三、简答
1.《论语》在汉代的传授和历代的重要注本
2.传统目录分类的衍变
3.唐宋以后的类书举例,类书的实际意义和文献学意义
4.谈谈清代和宋代在学术上的继承关系,说说两朝的学术联系
四、标点论述
《史记·屈贾列传》选段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识,明於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阅读本文,解释“离骚”的三个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