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艺学姐,本硕均是美术教育,持小学、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证。截止研二,我已经发表了数篇关于美术教育的论文,多次参加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举办的研究生论坛。我希望大家可以把这篇文章当作是一个论述题素材补充、书评介绍、复试面谈技巧等情况中,这样能使的大家最高效的将知识转换为分数。
《创造与心智的成长》(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是工具主义美术教育的代表作,关键词包括创造力、儿童美术、艺术疗愈、环境与体验。作者罗恩菲尔德是将科学方法应用到艺术教育问题上的开创者之一,他个人也培训了许多国家的早期艺术工作者,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书目前已有7种语言的译本,覆盖15个国家。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它是一部绕不开的经典。无论是涉及工具主义、创造力培养、儿童美育或艺术治疗的问题,罗恩菲尔德的观点都是你在名词解释及论述题中可以重点引用的内容。
01本书简介
《创造与心智的成长》
维克多·罗恩菲德 著
维克多·罗恩菲德(Viktor Lowenfeld)1903年生于奥地利,为躲避战争而转往美国。在美国艺术教育界任职期间,他发表了100多篇关于艺术教育理论、残障者的艺术教育、黑人艺术以及艺术测评的论文。
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他不仅清晰地阐述了美术教育的意义,还系统性地研究了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孩子的绘画,根据作品所反映的信息,划分出六个成长阶段。除本书外,罗恩菲尔德还著有《创造的本质》和《你的孩子和他的艺术》等。
02主体思想
-
自然主义的发展观
儿童美术和成人美术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孩子们的作品形象主要取决于其身心发展水平。罗恩菲尔德扎实地建立了分期理论,旨在杜绝盲目性的教学,从而在自然发展的前提下,进行教育和促进活动。
-
反对模式化的教学观
罗恩菲尔德将培养每一个儿童的创造力和个性表达作为教学的目标,反对向学生提供范本和僵化的模仿行为。他认为教师的责任是创设情境和提供学习材料,教师的技能指导应该在学生有明确需要时才能被采用。
罗恩菲德的思想可以被运用在以下的题目中:
1、请分析儿童美术教育与成人美术教育的本质区别。(在美术教资面试、美术考研复试、专业写作中都可以用上)
答题思路:【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可以运用罗恩菲尔德的自然主义发展观,强调儿童美术和成人美术在本质上的不同,指出儿童作品形象主要取决于身心发展水平。】
首先,从儿童美术的特点来看,儿童的绘画往往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直接反映,而成人美术则更多受到文化和绘画技法的影响。
其次,从罗恩菲尔德的分期理论来看,将儿童的绘画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例如涂鸦期、前图式期、图式期、写实期等),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应的教育策略都有所不同。例如儿童在图式期表现人物和场景,这些阶段反映出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都有所不同。
再者,杜绝盲目性教学。罗恩菲尔德认为,教学应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进程,而不是强迫他们按照成人的标准进行创作。因此,教师应根据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提供适合的指导和支持,而不是提供固定的范本或模仿行为。(此处应是艺术课程标准中“因材施教”的来源)
最后,在自然发展的前提下进行教育和促进活动。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丰富的艺术环境,提供多样的材料和工具,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儿童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探索和发现自己的艺术风格,而不是追求统一的标准。(此处结合艺术课标回答)
总之,罗恩菲尔德的自然主义发展观和分期理论为美术教育提供了科学的基础,通过理解和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教师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和促进儿童的艺术成长,避免盲目性和模式化的教学方法。
2、题目:为什么要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意实践素养?
答题思路: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可以引用罗恩菲尔德反对模式化教学的观念。
首先,应该看到模式化教学及其弊端。模式化教学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固定的范本和模板,让学生模仿和复制这些范例。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但却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表达,使得学生的作品缺乏独特性和个人风格。
其次,从罗恩菲尔德的教育理念来看,他主张培养每一个儿童的创造力和个性表达,反对向学生提供范本和僵化的模仿行为。罗恩菲尔德认为,艺术教育的核心在于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不是训练他们复制他人的作品。因此,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和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而不是简单地传授技能。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的艺术任务,让学生自由选择材料和主题,鼓励他们通过探索和实验来发现自己的创作方式。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和作品分享会,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获得启发,发展自己的艺术视角和表达方式。(此处应该结合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最新版本进行解读)
总之,罗恩菲尔德反对模式化教学的观念对培养创造力和个性表达提出了新的教学路径,强调创设情境、提供学习材料以及在需要时进行技能指导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题目:在美术教育中促进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有什么具体的策略?
答题思路:可以引用罗恩菲尔德反对模式化教学、工具主义的美术教育的观念。
第一,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罗恩菲尔德认为,创造性的学习环境是激发学生艺术潜力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的艺术任务,让学生自由选择材料和主题,鼓励他们通过探索和实验来发现自己的创作方式。
第二,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罗恩菲尔德强调,丰富的材料和工具是学生探索艺术世界的重要条件。教师应提供各种类型的绘画工具、雕塑材料、拼贴元素等,让学生有机会尝试不同的艺术媒介。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室里设立一个“材料角”,摆放各种绘画纸张、颜料、布料、粘土等,供学生随时取用。
第三,支持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罗恩菲尔德反对僵化的模仿行为,认为教师应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的技能指导应在学生有明确需要时才能被采用,而不是强制干预。比如,当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技术上的困难时,教师可以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但应避免直接修改学生的作品,保持学生的原创性。
第四,利用图式记忆法。罗恩菲尔德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例如图式记忆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记住复杂的艺术概念和理论。教师可以通过绘制简图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艺术史上的重要事件和艺术流派的特点。
总之,罗恩菲尔德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应作为引导者和支持者。通过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和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此处并非是套话,因为关于培养创意实践素养的策略有很多学者提出过,但每一个学者的视角不同,提出的策略也自然不同,因此要根据每一个美术教育者的见解进行分类讨论,这样才能有理有据而非空口无凭)
03书籍主要内容
1、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
以教育为取向的美术教育观点,其着眼点在于教育,注重从教育价值的角度看待美术教育。因此,在罗恩菲尔德的观念中,艺术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最终目标。真正的目标是培养富有创造力的人,而不论这种创造力最终被应用于何处。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观对美术在学校中的地位产生了重要影响,催生了创造性自我表现的思潮。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出现原因复杂,主要是反对科学主义对学校教育施加的过度形式主义。此外,进步主义也是一场广泛的政治运动的一部分。杜威认为,学习的主要任务是个人通过经过深思熟虑的行为习惯,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受杜威的影响,罗恩菲尔德和赫伯特·里德在教育取向上具有共同点:如果消除妨碍儿童个性开放的社会压抑,允许儿童艺术自由发展,它就可能成为一种促进和平的工具,帮助实现民主社会的目标。
2、艺术创造与评量
成人不应该压制儿童的心灵,也不应该将一些固定的模式加在儿童身上。
作为一种调整自我的工具,艺术应该让孩子无障碍地表达自我。尽管模仿教师或同伴可以获得完整的技巧,但无法拥有真挚的情感和心灵,因为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这就是为什么,我国从10年以来的美术课程标准开始从素质转向素养教育)都应该从对事物的切身体验出发。身体经验的刺激与绘画表现(或创作冲动)密切相关,绘画可以作为情感宣泄的途径。更重要的是,认识邻人与团体,以及环境与时代的关联,是身心平衡的先决条件,这对于儿童的美感发展同样重要。因为从根本上说,艺术作为统整的力量,促进了个体自我与环境、他人之间的和谐。
明确了艺术教育的作用,我们自然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评量儿童的作品是为了将它们区分出等级吗?很明显,罗恩菲尔德反对不从儿童自身的标准出发去评价儿童的作品。要公正地对作品作出评价,需要弄清楚所表现的事物对儿童的意义以及经验与表现的紧密度和贴合程度。同时,艺术成品是次要的,美感的教育对人的影响在于美感成长的过程。这就是罗恩菲尔德对评量的基本态度。
3、审美教育的功能
改善人的感觉和环境的和谐关系被罗恩菲尔德视为审美教育的核心功能。
他认为,美感的成长是任何创作活动的固有贡献。只有当感觉与外在世界达到和谐时,才能建立起统整的人格;对客观环境感觉的调整,是美感教育最重要的机能。在表达能力从混乱到和谐的过程中,感情、认知和思想会融为一体,造就身心健全的人。否则,我们在专门领域获得的科学成就越高,就越可能面临席勒所说的人性的分裂。因此,我们需要扩大与一般经验的感性关系,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美满。
与此类似,赫伯特·里德认为艺术应该成为教育的基础。他认为,人可以分为“分裂型”和“统整型”两种,有创造性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是“统整型”的人,其特征恰恰是直觉在起主导作用。
4、工具主义的儿童美术教育观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将人的性格分为外倾与内倾,并结合“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四种基本心理机能,形成了八种气质类型。
-
儿童创作的特性
在荣格的影响下,赫伯特·里德也从心理类型学出发,将儿童美术学习和创作表现分成了八种类型:有机型(Organic)、移情型(Empathetic)、节奏模式型(Rhythmical Pattern)、结构形式型(Structural Form)、罗列型(Enumerated)、触觉型(Haptic)、装饰型(Decorative)和想象型(Imaginative)。(此处可以参考往日公众号内容:学术补充|美教必看!如何写出让老师满意的答案,《通过艺术的教育》书籍告诉你~):
罗恩菲尔德对于儿童创作特性的分类则更加简洁。他认为在12岁左右,儿童会显露出两种典型取向:视觉型和触觉型。视觉型儿童通常通过事物的表面来接近事物,具有忽视细节而直接观察整体的能力。触觉型儿童则通过肌肉感、动觉体验、触摸、重力和温度等自我体验来与外界建立关系。
-
儿童绘画的分期
罗恩菲尔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提出了一种分期理论,包括以下六个阶段:①涂鸦期;②前图式期;③图式期;④写实萌发期;⑤伪自然主义期;⑥青春期危机。除了罗恩菲尔德之外,还有很多学者和心理学家对儿童艺术的分期进行了研究,包括德国的克尔胜斯代纳(Kerschen-Steiner)、美国的麦卡德(McCarty)以及英国的赫伯特·里德所介绍的博特(C.Burt)。
尽管这些分期在内容详略、年龄阶段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基本可以归结为三个阶段:涂鸦期、图式期和写实期。通过这些分期研究,可以发现两条规律:第一,儿童美术逐渐从抽象走向写实,从动觉快感的满足转向对精神形象的兴趣。第二,从概括性的图式把握到更加具体、细致地表现对象。对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良好掌握,是儿童能够完成具象美术作品的关键之一。
5、对于空间的认识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A·N·Whitehead)将空间分为认识的时空和本体的时空。其中,认识的时空是由人的感觉所决定的,带有主观性。
罗恩菲尔德则将空间分成主观空间与客观空间,主观空间包含了价值判断的自我空间。这方面在美术上也很常见,大的空间会带来自由、迷惘的画面感觉,而小的空间则可能带来温暖、安定或限制的感觉。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具体地进入画面,去感受主体与环境空间的关系。
如果按照阶段划分,儿童处理空间的方式是非常不同的。比如在图式前期(4岁至7岁),儿童作画的空间关系非常受价值判断的支配。在图式期(7岁至9岁),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环境的一部分,并能够用基底线(归属感与群体意识)表示出来。对儿童来说,难点在于如何在二维的平面上表达他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的空间状态。情感与主观经验依旧会让他们主观地组织画面,甚至会因此在一张画中同时表现时间与空间。
在写实萌发期(9岁至11岁),儿童有较明显的自我意识,理智的萌芽使他们发现了平面,基底线不再被作为空间表现的工具。到了伪自然主义期(11岁至13岁)和青春期危机阶段,身体、感情和心智会根据新情况进行调整,这时会区分出视觉型和触觉型,二者对于空间的处理是有差异的。自我重要性越高,心理经验的空间就会越狭小。因此,触觉型的空间必然是有限的,而视觉型则可能在三度空间的表现中取得优势。
6、创造力与美术教育
问题:什么是创造力呢?
美国心理学家阿莉埃蒂(S·Arieti)认为“创造”意味着创造一种过去没有的东西。因此,培养创造力应首先注重创造性思维。而发散性思维则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创造思维方法。在美术创作方面,通常有一些方法。
尹少淳在《美术及其教育》中提到以下几种:①改变事物正常的逻辑关系;②通过辅助工具获得新形象,比如使用各种光学镜片、花色玻璃器皿等;③改变正常的比例,完成形象的夸张,产生新的意义;④局部重组,如埃及的狮身人面像;⑤改变功能;⑥改变视点。当然,以上这些方法还可以进行组合运用。
此外,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中对于美术教育和创造性的关系也有明确的论述:“一旦认识到创造性思维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知觉思维,艺术在普通教育中的地位就变得十分明显了”。
对于创意与技术,罗恩菲尔德也进行了相关阐述。他认为:“技巧的发展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需要,它是极端个人化的,不能加以解释或传授,每一位儿童需要发展自己的技巧”。这样的观点强调了学生的个性与自由,反对教师强行灌输技巧,同时也呼吁教师将技法训练与表现目标结合起来。
不过,罗恩菲尔德的理解还是有一些可商榷之处。例如,艺术技巧和艺术创意其实有着天然的联系,不能完全割裂来看,单独强调某一方面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比如,包豪斯的创始人就宣称艺术家和工匠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区别,艺术家仅仅是悟性较高的工匠。
7、艺术治疗
艺术治疗的教师一般都会持工具主义的美术教育观。此时,艺术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作品是否美观与合乎比例,而是为了唤起个体的运动与生活体验。实际上,每一种障碍都与环境的分离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而创造活动是感情宣泄和调整的方法,有助于提升有障碍者的独立性和思想的弹性。
罗恩菲尔德提及了一些艺术治疗的建议。例如:教师应设身处地地体验有障碍者的处境,并在适当的地位进行辅导,对他们的问题产生温暖的感情;个人越是与创作过程发生关系,治疗成功的可能性便越高;最初的活动是基于对身体较大的敏感,但很快就要从身体机能的强调引导到情感的涉入;归属感应该在建立后逐渐消除。在最后的阶段,如果患者在教师或临床医生不在场时仍无法控制自己的困难,那我们就不能说这治疗是成功的。
艺术教育治疗的本质是使用创造活动作为自我认知的方法。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心灵上的意象,这种心象可以是自己的躯体或其他部分,抑或是能力的一部分。例如,一个小提琴家由于职业的原因,会对手部的重要性有夸张的情感。身体意象会根据人格或个人生理结构而改变。因此,一个成功的治疗主要是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调整至和谐状态。
04思维点拨
大家需要注意一下,论述题的作答方式往往是综合性的,需要根据“主题”凝结出清晰、有条理的作答结构。当看到有关工具主义(或教育取向的艺术教育)、艺术治疗以及儿童中心的课程观这些关键词句时,可以从本书中拣取适合的部分,填入你的答题框架。例如,央美2021年的论述题就考察了罗恩菲尔德的美术教育观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在首师大美术教育面试中,罗恩菲尔德是不可以忽略的人物,尤其是在梳理罗恩菲尔德与杜威之间的关系时,这点尤为体现美术教育理论的扎实性。罗恩菲尔德受到了杜威进步主义教育观的深刻影响,二者共享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表达。杜威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有意义的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而罗恩菲尔德则具体化了这一理念,将其应用于美术教育中,通过艺术创作帮助儿童发展创造力和自我表达能力。罗恩菲尔德的美术教育观不仅强调个性化和创造性的重要性,还注重情感和认知的发展。他提出的分期理论和教育方法,旨在通过艺术活动促进儿童的心理和情感成长。杜威的教育哲学为罗恩菲尔德的美术教育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得二者在教育实践中紧密相连。
在面试中,深入了解和阐述罗恩菲尔德与杜威之间的关系,不仅展示了对美术教育理论的深刻理解,还体现了对教育哲学的全面把握。这种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美术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都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以上的解读,相信小芽们对罗恩菲徳的著作已经开始感兴趣了!朱熹云:“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有条件的同学一定要去阅读原著,结合实际的教学观察去体悟。我相信这本书会让你对艺术教育产生更加深刻、鲜活的理解,对于考研答题也有许多帮助。
本篇作者由首师大博雅美术考研——美术教育师资团队写作
-END-
学术补充|跟着巫鸿的思想回答美术史论题目,至少提30分!学术补充|首师大考题中的“书评”部分有救了!让我们一起走进柯律格的大明之国学术补充|美教必看!如何写出让老师满意的答案,《通过艺术的教育》书籍告诉你学术补充|首师美教答题、面试必看,《艺术视觉的教育》解题干货|首师大画论题毫无思路,学会“串联式”思考!招生解读|2024年首都师范大学艺术类招生,如何选择专业看这一篇就够了!
经验贴|二战,专硕,381分上岸首师大国画专硕,相信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经验贴|一战北师大,二战首师大,上岸美术教育,慢慢来,比较快经验贴|在职一战上岸首师大美术教育,我是如何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