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6日,第一届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研讨会在佛山市第一中学隆重举行。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颁布后,科学教育如何执行落实,是中小学进行新课标下的教学改革亟需解决的关键。
本次研讨会首次将学术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由来自全国顶尖大学的战略学者、国内最前沿的科技艺术跨学科青年学者、顶尖STEAM教育实践经验留学博士、佛山一中校长,与几十位研究生、本科生现场示范的科技艺术跨学科工作坊,共同组成“跨界”、“跨学科”学术阵容,惊艳登场建校110年历史的佛山一中。
由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佛山市教育局任指导单位,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现代化专业委员会、广东省评价科学研究会教育评价专委会联合主办,佛山教师教育发展促进会、树华未来教育研究院、华中师大佛山校友会联合承办的本次研讨会,全省有150多所中小学校长与科学、实验、信息、美术、物理、化学等科目的学科老师报名参加,同时也吸引了学术界、科教界、大学生等专业人群,还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积极报名参加现场的少儿科技艺术工作坊。
会上,佛山一中范自军校长致欢迎辞。范校长代表学校对莅临现场的嘉宾、观众表达了热烈欢迎,介绍了佛山一中的悠久历史,硕果累累的办学成就,与科技教育方面的实践经验,刚刚被授予“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的佛山一中,一直致力于科技与创新教育,成立了佛山市青少年科学院,推动大、中、小学协同育人,学生屡次获得国际国内各项科创奖项,并大力建设科学实验室。范校长也表达了希望佛山一中与更多顶尖大学、顶尖中学、科研机构共同探索科学教育的实践。
冯增俊教授:《让科学教育奠定中华复兴大业》
主办方代表——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广东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现代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原主任,博士生导师冯增俊教授,以重要学术发言作开幕辞。
冯教授演讲主题是《让科学教育奠定中华复兴大业》,演讲中提到“科学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命题,更重要的是预示教育评价专委会对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性把握”、“我们的科技教育错在哪里呢?主要有两点:从历史上看,历经数百年直到隋唐时代才建立起通过科举考试拿文凭做官,延续到现在的科技教育实际上已成为文凭科技,而不是真正的科技能力,更无法实现科技创新。因为中国的STEM教育实际上要的是一张“文凭”,而不是改造社会的能力,这使我们培养的科技人才缺乏开创性、创新性;其二,由于中国实行的文凭科技,因此中小学阶段教育只是学一般普通知识,叫基础,科技被看成是专业、技艺,是有碍于儿童高级发展的,所以只能在人的发展定型后才能去学习。
所以,在中国,科技教育是一种大学阶段的教育,而且为了强调科技教育的学术型学位而一而再三地强化其理论性,从而使科技教育失去了技能性和创新能力。冯教授的发言字字珠矶,直指贯彻科学教育的痛点,需要学界、社会共同改变意识,从儿童教育做起,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中华复兴培养顶尖科技创新人才。
赵凌云教授:《携手拥抱科学教育的春天》
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赵凌云教授作了战略性演讲《携手拥抱科学教育的春天》。
赵书记首先从国家战略层面,强调这次教育部等18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由这么多部门联合发布,在国家发文史上少有,可见其意义之重大——中国科学教育的春天来了!
从一百多年前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两面旗帜“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与科学一直并举,科学教育一直是重要的一部分,改革开放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注重行业技术,注重工程,相对忽略了“科学教育”,我们的基础教育注重分科教育、应试教育,小学还有科学课,到初高中就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课,这次国家十八部门联合发文,寓意着要把科学教育立起来!
赵书记表示,自己学习文件后,含金量非常高,涉及到师资培养、课程建设以及整个科学教育的支撑体系,还涉及了许多重大项目,这些举措条条都有含金量与实际内涵,穿透力大,需要做加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第三系统性强,包括如何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如何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等,近100条具体举措,每条都直击要害。值得所有老师认真对照学习。
首先是做加法,先立后破,教育评价改革很难落地,双减如何落地,先做加法再做减法。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一体的,教育服务科技强国,科技要服务教育强国,相向而行,科技、教育、人才一体统筹,这是党中央工作思路的重要转变。其次人类现代文明,科学精神,包括理性精神、逻辑精神等,民主精神、法制精神已基本确立,而培养科学精神的基本学科还缺失,比如逻辑学,很少学,没有逻辑,怎么会有科学理性,所以,我们要建设2035年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必须抓科学教育,意义十分重大。
赵教授表示,我们要携手拥抱“春天”,第一需要党政领导主抓,协调顶层规划、顶层方案,顶层推动,才可能落地;第二要先立后破,自上而下,定课标、定教材、更新“指挥棒”,如果还是只一味追求分数,那肯定很难实行。第三要建队伍,要培养优秀的教师,构建评价体系,把科学教育作为衡量地方教育的重要标准;第三,要大力开展实验区,学校应主动应变,开设科学课程,注入科学精神的教育:讲学科精神、学科史、学科内涵;第四学校主阵地要和社会大课堂结合,当前这个阶段,发动广大老师多开展课题研究,学科教学与科学教育两者结合,党政、社会、科研、企业,包括学校,方方面面携手,拥抱科学教育的春天。
演讲结束,赵凌云教授被荣邀为华中师范大学佛山校友会、跨学科学术联盟首席顾问,现场接受了邀聘。
郭元祥教授:《构造开放性探索的学习形态》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郭元祥教授主讲《构造开放性探索的学习形态》。
郭教授的演讲聚焦在从深层次认知“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在学生课程学习中应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念,核心素养具有学科属性和学科差异性。
核心素养体现了新课程价值观,是最具统领性的课程目标,核心素养的维度不是一些无意义的抽象概念,而是预示着具体的形象特质和行为表征,需要关注其素养的表现性目标,从几个方面构建学生作为学习者的整体形象——文化传承者、思想感悟者、社会关怀者、问题解决者、个性创造者。
演讲结束,郭教授被荣邀为华中师范大学佛山校友会、跨学科学术联盟首席学术顾问,现场接受了邀聘。
科学教育首在顶层设计,科学教育难在落地实践。在几位国家战略学者从顶层设计为科学教育发展指明了重点与方向后,接下来登场的两位顶尖青年学者,则是科学教育下跨学科与STEAM教育的“灵魂画师”——第四位登场的演讲嘉宾,是日本早稻田大学博士、美国博士后、国际火星协会MSP全球执委会成员、认证专家导师陈杰辉博士主讲《以“人工智能+”为例,探讨K12 STEAM课程体系设计及课堂实践》。
陈杰辉博士:《以“人工智能+”为例,探讨K12 STEAM课程体系设计及课堂实践》
陈博士从身在STEAM教育一线的角度,首先从政策与发展层面解读了国内外STEAM教育的现状,特别提到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成为中国教科院STEAM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同时与香港教育局初步达成在STEAM教育、学科教研、学科与信息技术学深度融合等方面的合作意向,共同牵头成立粤港澳大湾区STEAM教育联盟,在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开展共建共享;
然后陈博士直接切入课程开发与执行,以对标全球先进科学教育体系的视角,分享了每个环节如何教学落地执行,如何解读新课标对科学教育的评价体系,国内国外参照不同点,实际遇到的瓶颈与难点、解决方案等等——40分钟满满的干货,可以说每个环节都浸透了一个曾在双一流大学任教、因教育理想而埋头中小学STEAM教育,目前担任学校科学中心主任的一线教育者的心得,毫无保留地和所有人分享,这正是一个真正的科学教育者的使命:与所有教育者去改变世界。
邓碧文副教授:《少儿科技艺术与跨学科教育》
来自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科技艺术专业和跨学科艺术实验室的邓碧文副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少儿科技艺术与跨学科教育》。
广美跨媒体艺术学院科技艺术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二个科技艺术专业,充满“黑科技”感的跨学科艺术实验室,以麻省理工大学的媒体实验室为蓝本,融合艺术、科技、工程等跨学科教育,所以,邓教授的精彩演讲,让在场的美术老师、学科老师们大开眼界,原来一个大学美术老师比工科老师更像工程师,原来美术还可以这样教,艺术与科技融为一体的创造力、爆发力,竟然如此强大!
20多位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的研究生与本科生,还为本次论坛带来了最新集体课题展《D龙RAGON机械艺术》,同学们精心为来到论坛现场的几十位孩子,准备了“奇才实验室-跨学科教育工作坊”的现场公益课,孩子们学得认真,玩得开心,还分小组完成了光绘画作品,这正是跨学科学习的魅力——科学与艺术让学习充满乐趣。
最后一个环节是《跨学科教育实践》圆桌论坛,由斯坦福大学博士、树华美术元始森林的蒋立衡总经理担任本环节主持人,嘉宾除了刚刚结束演讲的邓教授与陈博士外,还包括佛山市科学教育教研员段才盛老师、佛山市南海区广石实验学校陆国兴主任、树华美术李润芳总裁几位,身在佛山中小学科学教育一线的教研员、教师分享了教学教研经验,并与几位嘉宾展开了热烈而有益的讨论,多位现场观众一线老师也提问与嘉宾进行了有益互动。
论坛结束后,主持人邀请赵凌云教授、郭元祥教授、陈杰辉博士、邓碧文副教授、蒋立衡博士,以及广东省评价科学研究会教育评价专委会主任委员蒋家傅教授、树华未来美育研究院秦朝晖院长共同上台参与“跨学科学术联盟”启动仪式,标志着知识分子的共建型学术平台正式开启,将向大学、科研所、实验室、中小学科技实验室、人工智能、科技艺术、机械互动、生物设计、工程创意、生物设计、STEAM教育、论坛、研学、工作坊、公益、共建学者、艺术家、哲思者、学习者、UP主等单位与个人开放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