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散摘抄资料而分类编排,这就是类书。
汇编写成独立完整的单本,则是丛书。
丛书
丛,丛聚,多种不同的书编排在一起冠以一个总名号。
收录排列标准不像类书那样讲究,多按照编者的不尽相同的宗旨不断变化。除了最以严谨闻名的《四库全书》之外,还有《大藏经》、《道藏》这种丛经书。
丛书之名起源于《笠泽丛书》,不过那个是陆龟蒙的文集,通常来说,第一本丛书是南宋俞鼎孙的《儒学警悟》,第二本是南宋左圭《百川学海》(收录唐宋人的著作一百种)。明清到当代的丛书也是越来越多不胜枚举。
丛书是我们查询图书资料必须熟知的文献群体,尤其在篇幅较小的图书里面有着很大的贡献,一些宗教经籍诸如《大藏经》《道藏》就是很好的案例,清代有个文人周永年,他就是以此二经为榜样,写了一篇《儒藏说》,大概内容就是希望仿制编纂儒家的经籍。
丛书可以分为综合性和专科性,上面提到的丛书起源都是综合性的丛书,专科性的丛书可以算到“六经”当中去。
不过,六经当中的《乐》失传,剩下来就是《周易》《尚书》《毛诗》《仪礼》《春秋》(注:《春秋》是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加上《周礼》、《礼记》为九大经。
再补上《论语》《尔雅》《孝经》为十二经,外加《孟子》合称为【十三经】,这些经典实际上完全涵盖了后来综合性丛书的特征,因此,广义上来讲丛书很早就存在了。
史书的二十四史严格意义上也能算是丛书:
《史记》《汉书》《东观汉记》是原“三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是《东观汉记》遗失后,成立的“前三史”,唐代有对应的科举科目“三史科”,这三本算是一组文献了。
唐形成的五代史指的是《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不过,五代史的“志”是只有《隋书》才有的,其他四书的志,唐人因为资料不齐等原因,不撰。
宋代形成了十七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此外,当时四川眉山还曾经刻录北朝七史(眉山七史),这也算是另一组正史。
明代,南京国子监有二十一史,这是经过了宋元明几个朝代的严格检查修补的重刻版本,清代初年仍然在补版刷印,因此也被称为“南监本”——对应的,也有“北监本”,顾名思义,是北京国子监的重刻版。
明末,毛氏汲古阁重刻了二十一史。
清代,乾隆武英殿重刻二十一史,这一次加上了《旧唐书》、《旧五代史》、《明史》,【二十四史】正式集齐。
二十五史和二十六史的提法也是有的,二十五是算上了《新元史》或者《清史稿》,二十六则是二者一齐算入。
以上例子是为了说明,广义上的丛书绝对不是开始于南宋,而是来源很早的概念,甚至富有生命的《儒学警悟》也只是综合丛书的起源。
明清到近代的丛书,可以参考《中国丛书综录》,内含2797种古籍丛书(额外参考《江南制造局译书汇刻》可以额外得到前者未收录进去的西学丛书)此外,还有其续编的《中国丛书广录》的3279种古籍丛书。
至于近代现代,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是很好的选择,上海一馆内就有5549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