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术角度驳斥外语退出理论

当我得到这个消息时,起初我认为没有人会同意。后来发现似乎有很多人都同意了。当然,数学中也有这样的东西。当时有人说高考是为了淘汰那些认为数学不重要的人。乍一看,这句话可以用来反驳,但它浮在表面,看不到本质。所以我不会从这个角度说。这篇论文不是一篇供考试用的辩论性论文(尽管你可以参考)。作为一名学者,我不谈论政治,也就是说,我不谈论英语国家的情况(虽然谈论它是可以的,但我也是英语系的一半)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英语只是一门外语。当然,日本非常流行的大学入学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也应该讨论。二是主科的地位,就是即使通过了(你可以先给你一个结论,基本上不可能通过),外语也只会成为一门副科,高考分数可能会较低。

然后反驳它的共同论点。

其一是翻译即将被淘汰的问题。我尽量不想骂人,但是这实在是太缺乏常识。翻译不仅不会被淘汰,还是本世纪将得到重视的职业之一,因为早在上世纪,机器翻译就已经被确认为不可能替代人工翻译,注意是不可能。这一点在语言学专业的研究生中可谓是人尽皆知的常识,实在不行,现在的条件,随便搜索一下,每年几十万人考CATTI就很能说明问题。去年增加了朝鲜语韩国语,今年增加了葡萄牙语,就说明了现在翻译的地位越来越高。

其二是偏科,那每科都有人考不好,显然不成为理由,不赘述。至于理科生是不是不需要,答案显然也是否定的。就中国现在的科技水平,与英语国家和日本交流还是很常见的。另外,外语和语文还有其他作用,放到后面一起讲。

其三是英语的实际使用率低,首先实际上英语的使用率低正说明了大学的国际交流太少,也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一般的国际交流中,对英语的要求不止是试卷那点了。事实上,尤其是我在上外期间,外语的使用率远高过汉语。至于普通人,也是因为其他作用,见下文。

其四是英语本身的问题,那么学日语就可以了,不多说。

接下来看外语在教育中真正的作用,也就是除了翻译等应用以外的作用。

我们先简单看看教育的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教育基本是从日本学的。日本近代最早出现的普及教育科目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语文和数学,实际是(大致翻译)阅读,书信和(商业地区较多的)算盘,也就是出于应用的需要设计的。之后我国开设普及教育,也就是20世纪初时,条件已经要好一点,可以做到小学和中学都普及(尽管当时实际上没有全民普及),那时小学的主科叫国语和算术,中学则是国文和数学。后来国语和国文就合并成了现在的语文。

从这段历史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学科产生于应用,但是之后从中学开始就更注重文化修养,而不只是应用了。现在的其他学科也是如此。其实北大最早是培养翻译的(指近代的京师大学堂),上外最早是俄语学校(注:上外成立和新中国同年,俄语自然是为了和苏联合作),但是现在都有了语言学专业的本科,就说明了现在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学术基础。

简单总结一下就是外语能培养文化修养,更多起的作用是补充了外国文化,以及语言学人最喜欢的,多一种思维方式,和语文一样,从侧面提升了语言学和哲学的能力(虽然我觉得还是显式地开个课会更好,但是现在这条件还是算了)。

外语还能建立学术基础。我能在大一就迅速解决了英语词源学的难题,主要靠的就是中学的英语基础。至于其他学科,从前面讲过的思维能力培养和哲学的角度,自然也容易联系了。

最后也简单谈一下语文教育,就现在高考语文的质量(当然指的就是之前满分作文的问题,哲学基本错误太多,以及故意写的难懂,有人想问大学怎么给,小论文都不及格),实在没法加权,还是应该回归初心,按照我上文所说的,想想到底该怎么教。至于中国传统文化,其实现在连老师也不会多少了,这个可能还是大学开始开课要好一些。就现在的整体文化修养不高的环境而言,确实是需要重视的。这么看来,大学把中国传统文化设置成必修或建议选修也可以考虑下。

总结:外语不可能退出主科地位,倒是提出者该了解一些基本的语言学知识。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