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学术成果时,为何不能因主观需要对数据、资料作随意加工、筛选?

研究者按预定的研究方案和工作计划,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通过现状调研或操纵仪器、实验装置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研究这一实践环节,便能获得大量有关研究对象的观测资料,其中包括计算资料、计量资料、等级资料和描述性资料。

在这些观测资料中,有些可能与预先设定的理论值有较大偏差。此时按学术规范,研究者应冲破先定判断的束缚,维护原始数据、资料的真实与完整,保留客观记录,此后对这些观测资料所反映的现象与预先设定的理论猜测之间的失谐作进一步探究,分析其中的原因所在。部分研究者则不然,他们会对不符合预先设想的数据、资料感到讨厌,并按主观需要对其作随意加工、筛选,这就违反了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意指研究者须从实际出发,采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按照研究对象的本来面貌去反映对象,而不搞主观虚构。

提炼学术成果时,因主观需要对不符合预期的数据、资料作随意加工、筛选,其危害至少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其一,歪曲真相、篡改实情,失去数据、资料的应有价值。每一位研究者都希望自己能揭示的奥秘越深越好,研究成果越大越好,但客观规律是严峻的,研究者这种美好的愿望不能不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因此,要真正认识与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与规律,必须排除主观因素对认知内容的干扰,保证研究所获得的数据、资料确实是研究对象所反映的真实情况。只有得到了研究对象所反映的真实情况,才能从真实的观测材料中提炼出正确的结论,进而发现支配现象的内在规律。反之,如研究者对所得不理想的数据、资料作人为修改、筛选或隐瞒,则这些经主观加工而形成的数据、资料就带有明显的虚假性。虚假的数据、资料只能用来骗人,而无法揭示研究对象固有的本质与规律,因而此类研究毫无学术价值。

其二,失去原本可能获得重大创新性科学成果的机遇。科学研究会面临种种机遇。因为无论哪种详尽的研究方案都不可能十分正确地预见一切可能出现的现象,而总会发现一些未曾预见的现象(或事件),这些意外现象(或事件)被记录下来,便形成了预期之外所获得的数据、资料。研究者如能抓住这些意外所获得的数据、资料加以研究,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研究成果,这种出乎意料的收获就是机遇。当一些表面上看来微不足道、似乎与当前的研究工作没有任何关系、甚至与预先设定的理论猜测相矛盾或冲突的现象、事件、数据出现时,不同的研究者常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有的研究者因数据、资料与预先设定的理论猜测相矛盾而感到困惑与沮丧,因而会按主观需要对其作随意筛选或改动。这种对数据、资料的随意筛选或改动,很可能就此错失机遇,与原本可能获得的科研成果(甚至是重大创新性成果)失之交臂。反之,研究者如重视研究对象所反映的客观事实,保留意外所获的数据、资料,并对此类数据、资料作深入研究,追根究底,弄清真相,则可能获得意料之外的研究成果。由此可见,对数据、资料作随意加工、筛选是科学研究的大忌。

其三,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使我国科学事业遭受损失。现代科学(无论是人文学科,还是理工农医学科)研究都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尤其是理工学科研究必备的仪器、设备的购置与运转均耗资巨大。巨大投入的期许在于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以加速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尤其在科技实力已成为一国综合实力重要象征的当代,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有助于在科技竞争中取胜。研究者在科学研究中如违反学术规范,随意修改、筛选数据和资料,这种经人为修正的带有欺骗性的数据、资料,根本无法形成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只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使我国科学事业蒙受损失。

论文查重降重:paperbale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