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积月累学文化-学术思想

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1.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或孔孟之道。讲的是“入世之学”,主张用政治教化治理社会,注重个人的品格修养。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学说,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代表人物以及思想

(1)孔子—儒家学说开创者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主要是授徒讲学,号称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他的一些见解和谈话,由弟子们记录和整理成《论语》。

主张:

l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包含了一切美德。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

l 政治思想是正名和立信。

l 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2)孟子–最大继承和发扬孔子思想的儒学大师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专以讲述为业。与弟子共同编有《孟子》。

主张:

l 思想核心:性善和良知;

l 在“仁学”理论方面所做的补充,提出了“义”;

l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l 他还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出发,提出了“仁政”的思想。

l 注重主观精神的修养,提出要“养浩然之气,以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

(3)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曾任齐“稷下学宫”的祭酒,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著有《荀子》。

主张:

l 强调“性恶”

l 主张贵民轻君,主张强化君权,但重视民的作用,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l 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l 主张法治。

2.道家思想(老庄思想)

老庄思想是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二大学说。道家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

代表人物:

(1)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楚国人。著《道德经》,又叫《老子》。

l 最重要的思想是他把“道”作为最高范畴,来观察和认识世界。

l 老子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l 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l 策略思想:贵柔,守弱,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等

(2)庄子

庄子,道家,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著有《庄子》,又称《南华经》。

核心思想是自然无为,提出了“心斋”、“坐忘”等内心修养的途径。

1. 墨家学说

在战国时代,墨学和儒家并称为两大“显学”。墨家思想更多地代表了下层劳动者的利益和要求,具有阶级平等的意识。

代表人物:

 墨子,墨家创始人,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代表著作是《墨子》。

l 十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明鬼。

l 墨家在形式逻辑与自然科学方面提出了以“名”(即概念)、“辞”(即判断)、

“说”(即推理)为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

2. 法家学说

法家学说是战国时代后起的一个学派,中心思想是“循名责实,信赏必罚”,法家思想实际上是后世封建统治者维护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石。

代表人物:

l 商鞅主要讲“法”(君主的法令,君主治国必须有明确的法令,赏罚必须严明)

l 申不害主要讲“术”(君主驾驭群臣的心术和权术,君主应知人用人,听言察实)

l 慎到主要讲“势”(君主的权势地位,君主必须牢牢掌握大权)

l 韩非,著《韩非子》,韩非将三者合为一体,法家的集大成者。

二、汉代经学

经学(名词解释)由先秦进入汉代,因汉武帝独尊儒术而兴起两汉学术思想的主流,它是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及其方法的一门学问。

两大派别:

(1)今文学派

以西汉董仲舒为代表。尊孔子为经学之祖。注重阐发经文的微言大义。在西汉被称为官学。

(2)古文学派

以东汉马融、郑玄为代表,尊崇周公,较注重名物训诂,多以考据为特色。

三、魏晋玄学

玄学(名词解释)是魏晋时期流行的有一种哲学思潮,以老庄思想为主旨,又糅合儒家经义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学说。

l “玄学”之风,早在三国魏时已经出现,代表人物:何晏、王弼,二人都主张“贵无”,认为“天地万物以无为本”,强调“返本归真,一任自然”。

l 到魏晋之际,有嵇康、阮籍、郭象等人,遂使玄学大盛。

l 直到东晋以后佛道二教流行,玄学才走向衰微。

四、宋明理学

理学(名词解释)是宋明时代的儒家学说,因其竭力宣扬儒家的“大道”而又称为“道学”。

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l 胡瑗、孙复二人实开“理学”先河。

l 北宋“理学四大家”:周敦颐(濂学)、张载(关学)、程颢、程颐(洛学)。

张载以“气”来解释各种事物的生灭变化,称他治学的目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的学说被称为“关学”。

l 南宋朱熹(紫阳先生),他的学说与二程一脉相承,主要继承了二程的“理”,故合称“程朱理学”,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因其长期在闽中讲学,故成“闽学”。

l 陆九渊(象山先生),主要继承了二程的“心”,断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强调“心”与“理”合一。

l 明代王守仁(阳明先生)提出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主张,心学的集大成者。

五、清代朴学

清代的儒家学者因思想和社会的变迁又归向经学,像汉儒一样注重训诂和考据,而这种训诂和考据之学被称为“质朴之学”,简称“朴学”,也称“考据学”(名词解释)。

代表人物:

l 顾炎武(亭林先生),清代儒林第一人,以考古求真为宗旨。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l 黄宗羲(梨洲先生),具有强烈的民主思想。《明儒学案》是第一部研究中国哲学断代史的著作。

l 王夫之(船山先生),《船山遗书》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高峰。

l 颜元(习斋先生),是一位专讲实学的思想家,一生只写了四篇文章,称为“四存之学”,即《存学》、《存治》、《存性》、《存人》。

【其它知识点补充】

1.汉代以后,儒学独尊。西汉董仲舒建立起一个以“天人感应”为中心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但东汉初年王充著《论衡》来抨击这一思想体系。

2.“经学”从研究“六经”开始。“六经”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一书,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3.李贽,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许多著作。他反对儒家

的名教,反对专制统治,提倡个性自由和社会解放,反对“存天理,灭人欲”。

4.朴学以清代为盛,尤其以乾隆、嘉庆年代的朴学 最为辉煌,形成了“乾嘉学派”。

5..朴学以师承和地区分为许多学派,主要由:吴派、皖派、浙东派。

l 吴派”的代表人物主要由惠栋、江水、钱大昕,其特点是稽考汉代学者的经书旧注,以求近古。

l 皖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戴震、段玉裁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特点是宗古求是,注重文字、校勘和训诂,注意总结考据中的规律。

l “浙东派”主要受黄宗羲的影响,注重史学研究,代表人物是全祖望和章学诚。

6.清代的早期和乾嘉时期的朴学推崇古文经,而晚清的朴学则重今文经,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