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希望自己能沉下心来好好看一些书,之前总是以工作忙为借口,看书的计划总是被拖延、推迟,现在终于开始行动啦。
首先是从实体书下手的,大城市的好处就是公共设施相对完备,比如图书馆藏书丰富,想看什么书借来看就是了。而小城市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去图书馆借书,很大可能是借不到称心的书的,希望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后会有改观。
前段时间去书城借了三本书《人体的未来》、《生命的逻辑》以及《因果关系》。看的比较仔细的是《人体的未来》和《因果关系》,其中《因果关系》虽然不能完全看懂,因为里面所需数学知识还是比较多的,但是还是收获颇多。尤其对它的作者,Judea Pearl,一位八十多岁的学者产生了深深的敬畏,还去Wikipedia查了一下这老爷子,他是一名以色列裔美国人,是一位计算机科学家和哲学家,尤其是对人工智能领域贡献颇多,比如他是贝叶斯网络之父。他目前还在UCLA的一个认知系统实验室工作。他的儿子Daniel Pearl是华尔街日报的记者,2002年在巴基斯坦被恐怖主义分子绑架和谋杀了。可以想象他当时是多么痛苦,尽管如此,他还是继续坚持他的学术生涯,也研究出了不少成果。写这本书时他已经八十多岁了,可是从他写下的语句当中,你还是能感觉到这是一个睿智的人在和蔼地和你交谈。
我个人比较喜欢生命科学类的书籍,虽然看书没什么计划,但同一天肯定会看上两至三本书的内容,之前在网上看到的读书分享大都是看完一本书再看另一本书,直到我看了前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妻子,米歇尔·奥巴马写的《成为》,里面她就讲到奥巴马看书就是同时看几本的,甚至同时看六七本,于是我就想还能这样玩?于是我就试了试,开始还以为这样会记不住里面的内容,或者混淆里面的内容。后来发现,不会的,比如我现在在看的书是Adult Children of Emotionally Immature Parents,THE WAR WITHIN US: Everyman’s Guide to Infection and Immunity,101 Essays That Will Change The Way You Think,Schooling in East Asia,以及我的每日必学书籍The Language of Medicine。一点也不会混淆,因为在看书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在把知识或者资讯输入大脑,大脑会根据所输入的文字符号内化成它的系统,这个系统就是我们的思维。不过我说的同时看书不是指同一时间点看很多书,虽然这样也行,就像同时跟一个人谈话以及同时跟很多人谈话的区别,我是同一天看几本书的某部分内容,同一本书的内容会接着上次看到的位置。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作者提到,一本书就代表着作者想表达的观点,用这个作者习惯的思维方式,所以看一本书就能接触一个人的思维,而看多本书就能接触多个人的思维,而我们知道创意很能在多个思维碰撞的时候产生,所以我渐渐喜欢同时看多本书。根据自己的内化能力选择阅读方式。
写这些文字的初衷是记录,分享。那就分享THE WAR WITHIN US里的一段话吧。
‘To complain of the age we live in, to murmur at the present possessors of power, to lament the past, to conceive extravagant hopes of the future, are the common dispositions of the greatest part of mankind’ . ——Edmund Burke (1729-1797)
觉得这段话很有智慧,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还惊了一下,想想我们所处的时代、身边人谈论的事就觉得很对了。这位Edmund Burke是一位政治思想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Wikipedia看一看。
希望看此文的读者能从我的文字找到些共鸣吧。
文章来自我的公众号:SophiaC医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