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臆造”即凭主观臆想编造。“学术臆造”与“学术造假”既有类同,又有区别:类同在于两者都是作假行为;区别则在于“学术臆造”重在编造,而“学术造假”重在篡改。
“学术失真”是学术成果评价中常见的浮夸现象,即对学术成果所作的不符实际的评价,完全扭曲了学术成果的本来面目。
“学术失真”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言过其实,试图营造学术假象。学术成果应体现新思想、新观念、新思路。尤其是反映研究生学术水平的学位论文、学术论文必须具有个人观点、独特见解(即学术创新点),这是评价论文质量进而决定研究生能否取得相应学历、学位的关键性要素。有鉴于此,当部分研究生深知自己搜集的研究资料严重不足、分析与研究深度不够、形成的学术观点缺乏创新性时,为了使自己的论文(尤其是学位论文)能顺利通过评审与答辩,试图以先入之见的方式使专家、评委形成一种良好的前摄效应,会在学位论文的前言或引言部分,想方设法对自己学术观点进行修饰、包装,或故意夸大自己学术观点的重要性与学术价值,或对自己的学术创新点的评价作不切实际的无限夸大,致使原本的学术观点变得严重“失真”。其实,这是一种在投机侥幸心理支配下的自欺行为,因为此类因修饰、包装而失真的学术观点很容易被认真评阅的专家一眼看穿。
其二,背离诚信准则,有损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诚信准则是学术研究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之一。研究者应按诚信准则客观提供学术信息,即对学术成果的贡献以及不足、错误之处都应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开和承认,评价学术成果时则应坚持客观标准、避免主观随意。而“学术失真”对学术观点进行随意修饰与包装,对错误与失误加以隐瞒,对学术贡献则作不切实际的无限夸大,此类行为取向显然有悖于诚信准则。如让“学术失真”这种故意歪曲学术成果的意图得逞或不断被其他学生仿效以至泛滥,必然会损害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与求真务实的优良学风。
论文查重降重paperb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