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剑术与竹刀剑道:从斩突到打突的身体技法之系谱》上·日本古武道文献分享第44期

自己翻译留作资料,同时供爱好者学习研究。侵删。

往期请戳这里:

        欢迎对日本古武道、中日武学交流感兴趣的朋友加QQ群717859201。

        本群讨论导向主要是与日本古流武器术有关的历史文化主题,也包括剑道、单刀苗刀等。 

       本篇是一个讲座,分为讲话和问答两部分。内容很长,本期先发讲话部分,问答部分看情况再说了。

武道学研究40-(3): 83-98,2008<剑道专门分科会企划论坛>

 日本武道学会第40回大会剑道专门分科会企划论坛

 形剑术与竹刀剑道——从斩击到打击的身体技法之系谱

作道正夫(大阪体育大学教授)

司会  杉江正敏(大阪大学教授)

 

杉江:

       剑道专门分科会在前年,从正实践着在一些地区扎根的“使用木刀的稽古法”的平尾先生那里,听其讲述了关于这方面的方法。去年,以之前也已经介绍过的加藤先生为中心,对于东京都剑道联盟各方面的成果,实际展示了“法定”之型,同时加深了对型的意义的探讨。

       实际上,虽然有过“已经可以了吧”这样的感觉,但果然还是觉得“还不够”。因此,在对由全剑连制定的“剑道指导之精神”的制定经过进行说明时,请大家所了解的作道先生,对现代剑道和形、以及关于刀法和竹刀操作等进行了讲话。

       以我所见的在第1回中所描述的历史之经纬来看,就像记述的那样,从“只修炼形”、“以补全形的意义出发进行竹刀剑术”,到之后幕末开始至明治20年代为止的“操使着不知形为何物的剑术”,是经历过以竹刀剑术为中心的时代的。在这种状况之下,再一次努力将“形”、“刀法”、“竹刀操作”之一致化作为前提而展现出来,其过程中虽然常常可见只要练习、则“形”与“竹刀操作”就是可以掌握之物的说法,但实际上关于具体是哪些内容、又是如何达成一致的,对此并没有自信。然而,作道先生的研究和实践当中,有“7~8成是可以验证的”。先生有着非常锐利的直觉。因为非常想要探知一下这“7~8成的实质”,所以立案了这一企划。

       希望作道先生能在百忙之中愉快接受,通过讲话和实技让我们得以听闻和见识到这7~8成的实质。那么,从现在开始 “形剑术与竹刀剑道”这一主题。有请。

 

作道:

       大家好!学术会议也到了最后一天了,想必连日来大家也辛苦了。我想在最后,立足于自身日常性的修炼,来稍微和各位老师交换一下意见。

       现在,正如杉江先生所介绍的那样,主题是“形剑术与竹刀剑术”。从自身的修炼中所引出的话题,虽然谈不上这么大的主题,但有很多可以讲。不过,关于古流的问题和日本剑道形,我们尊敬的清野武治先生曾写下过“成为指导者的人,应该多少都要具备一些古流的修养”。还提出,即便做不到这点,那么在日常练习的同时,研究、修炼日本剑道联盟的剑道形,并对其与竹刀剑道的相通性进行说明,是非常重要的。

       我自身也觉得“的确是这样”,古流也好、居合也好,与剑道形相关的均是如此。因此今天还请各位大力帮助我。大保木先生是非常熟悉古流的形的,另外,今天出乎预料也出席了的小林先生也是非常了解古流的。相对于这样的各位所展开的“从形到竹刀剑道”,我之前所提出的提案“像这样来捕捉竹刀剑道的身体技法,则可以与形的问题这样连接起来”,则是我的使命了,希望大家可以和我交流。

       因为很久没有来过武道学会了,已经不太了解这里的氛围了。如今的年轻人用“KY”来形容不会读空气,从这个意义来说可能我失礼之处很多也说不定。现在正值夏天酷热的时期,如此让人直冒汗,想必正是可以让各位师生得到锻炼的重要时间。正好这个学术会议的时间,也差不多是和每年各种合宿、远征的时间一样的。从这个意义来说,就请各位关照我这位不会读空气的作道吧。

       各位手中拿到的资料,正如刚才杉江先生介绍的那样,是全日本剣道连盟的长期构想企划会议经过约5年,对“指导之精神指導の心構え”花费了时间讨论而来的。如果没有这个,那么“理念”和“修炼的精神修錬の心構え”就是空中楼阁,它和每天的日常是联系起来的,并且也是现在全剑连不得不全力推行的,其会议也持续了5年下来。其中今天所能看到的内容,是由加藤先生、我们,还有像年轻干事们的总管、森岛先生以下,数位大先生们一起面向会议,构成原案并提出的。期间听取推敲了很多意见,并对所提出的内容进行了长达一年半的反复探讨,直到今年春才制定出来的。大家之中,在看到这些非常简短的精神的时候,应该会有人想,这是什么意思呢?可不可以对背后的意思多做一些说明呢?虽然这可能不是主要的,但还是想从这个意义上稍微做一些概括性说明。

(1)前言

       首先,正如有“前言”一样,全日本剣道连盟对“长期构想企划会议”的未决事项“剑道指导之精神”,从平成15年以来历经探讨,最终制定。从昭和50年制定“剑道之理念”、“修炼之精神”以来,已经经过了32年的时间。

       对其概要和经纬,全剑连的月刊杂志《剑窗》(2006.12.1~2007.4.1)进行了5回的连载。特别是围绕着成为这一会议之中心的“刀”与“竹刀”的关系,进行了争论。其结果是,在第一次会议结束时,国松孝次议长在“两论并记”、即“刀与竹刀不能合二为一”,这一两方并记之中总结了指导的精神。

       第二次会议由加贺谷先生任议长,并将“两论并记的话在指导的场合运用的不顺利,是否可以想办法将其重合起来”作为了重点。关于这点,国松议长用这样的话进行了充分的表现:“有时候会觉得,有像是站在没有架起桥梁的河水两侧进行交谈的错觉”。

       如此这般,虽然不追求“是竹刀”还是“是刀”的统一、它们用起来是不同的东西,但却最终通过第一次会议和第二次会议,抓住了全剑道史将“剑”作为<刀-木刀-竹刀>一贯视之、“双手进行剑的操作”的这一制约性(理法)。即,“剑道之理念”中“剑的理法”,是不可将攻击和防御分开,拔、摺上、返、还有切落,这都是将攻击和防御作为一体的<攻防一如>。剑道并不是像手上拿着盾与矛,如果这样来就那样去的剑法。由于是用两手持握一把太刀,因此在剑道的场合下,防御的太刀必须转变为攻击。“攻防一如”这一问题,是非常大的制约性。如果首先确认了这一问题,那么关于点、线、面(镐)这些事项,即便像木刀、竹刀这样圆圆的,也要按照点、线(竹刀的弦的反面)这样,好好地翻转手腕去使用。那么“确立刃筋”的话,由于竹刀是鼓起来的,则即便在要对对方打过来的竹刀做摺上时,也要用鼓起来的中部去对打来的太刀操作,在击打的瞬间啪地摺上。还有返技也是,要用或表侧或里侧的一面镐擦着上去,对打过来的太刀像这样一瞬间啪地返回去。可以得出结论:在竹刀和刀的共通使用方法这一问题上,初步把握了点、线、面即剑先、刃筋、表里镐的使用方法,在对这一点的确认过程中,刀和竹刀的问题也以某种方式在承接历史性的同时得到了把握。

       据此,则超越了如果有十人、那么就有十人十色之刀的观念。作为具体·具象的刀的使用方法这一问题,是如何通过竹刀继承的?而竹刀这一新武器中,又有哪些地方是新创造的出来的呢?我认为考察这些观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话,能发挥理念、修炼、指导三位一体机能的道路就得到了开示。并且,在我们的所作所为之中产生的关键词“被称为竹刀的剑”、也就是“挥向对手的剑”,同时也就能产生出“也是挥向自己自身的剑”这一关键词,从而标榜“自耕之剑”。从这样出发,则这次通过“竹刀的本意、礼法、生涯剑道”这三个主题所总结出来的,就是“指导之精神”了。

       俯瞰剑道史,可以大致分为<武术(实用文化)-武艺(艺道文化)-武道(竞技文化)>。“剑”这一“武”的历史,经常是处在继承先前的文化性的同时、又在其所处的时代中创造着新的文化价值,这一连环之中的。在武士时代的艺道文化期,柳生之剑将“杀人刀”作为铺垫,而谋求向“活人剑”之意旨的转换,从而开发出了新境地。这是颇为划时代的事件。

       到了现代社会,可以期待,这一由“被称为竹刀的剑”所开拓出来的剑道,在成为近代sports竞技文化群的一员的同时,其文化上的特殊性、与竞技特性的不同之处,正在成为其特征鲜明化、推进国际化的过程中的王牌。

(2)从“斩击”到“打击”——其身体技法之系谱

       这里的关键词是,所谓继承的问题和创造。有位叫做森政弘的自动化博士曾说过,“没有继承的创造无法踏出稚拙的领域”,而“没有创造的继承则无法踏出形骸化的领域”。这两个关键词,阐述出了人类行为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关于从继承出发的创造,有必要接受这一点,即由刀向竹刀的历史性转换,正是由所有剑道的爱好者共同促成的。

       接下来,与这一点相关的是,从我的立场出发的“打击文化”中,能否存在某种身体技法的提炼方法呢?进一步地,从持续很长的刀的时代开始,对人的攻防关系和固有的时间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呢?在推切押し切り中,距离变远了,但从古流到现代剑道的过程中被凝缩、被开发出来的时间、空间,又是如何成为竹刀剑道到刀剑道的问题的呢?我们是否可以做到意识的传递呢?

       在剑道这一运动中互相竞争“有效打击”,从人类运动的一般框架来重新审视的话,就是将“移动”和“打击”这两种运动去一体化施行的运动。“移动”主要由下肢、“打击”主要由上肢来承担,那么上下肢的分离和统合就是必须要考察的。

       这一统合运动有两种典型。一种是“滑步摺り足打击(待-可能性できる)——丝滑的伴随着快而小的重心移动的打击”,另一种是“踏入步踏み込み足打击(悬-现实性ゆける)——跃动的、瞬发的伴随着较大重心移动的打击”。两者都因为获得了<体轴前后左右的晃动、上下的运动很少,肩线和目线保持不变>等安定移动的原因,保障了切实的上肢的双手打击。审视从这样的框架中重新捕捉而来的、在近代化之中构筑起来的打击的“身体技法”,对今后的指导法的展开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期待这一“悬(现实性ゆける)待(可能性できる)一致的进步论”的构筑。下面来概览一下,这一近代剑道的“移动法”和“打击法”是如何推移而来的。

①    下肢的使用方法

       关于下肢的使用方法,《五轮书》的“水之卷”中说,“足的使用,根据情况而有大小、快慢,因此要像日常那样行进”。另外风之卷中又有,“踏脚的话,有浮足、飞足、跳足、踏足、鸟足等各种各样为了快速而踏进的情况”,并根据每一种这样一只脚快速踏进的、技巧性的使用方式,反复指出了其在挥刀时会体势崩坏的情况。这些,从立足地在野外、有各种不特定的条件来看,是可以充分理解的。进入近世,这一立足地转移到了道场的地面、击剑(竹刀打入稽古法)开始登场之后,不好的运足如“飞足、跳足,为了快速而踏足”等等,都被加以改良,在“滑步”中加入“踏入步”,就成为了核心的技法。

       这些大家应该都很了解了。在武藏的时代,由于不能用眼睛去看着脚、再加上立足地的不特定,所以如果没有立足点的话那么自己的体势就会崩坏掉,从而让对手有机可乘。另外,这也无法让自己完满地挥刀。然而这一点由于变成了地板,状况也就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地板上,即便不去用眼睛注意着脚,也没什么关系。

       今年冬天,在大阪的修道馆进行了稽古。当时,正好是前一天有居合道的练习,所以用了很多油,地板非常滑。在那儿稽古的话,如果踏入步做的不好就会使全部平衡都崩坏掉,因此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打击。在这个稽古结束后又去了大阪体育大学,大学也在寒假之前,在木地板上涂了油,这是为了所谓“好好恢复下”而做的养护,因此那里也是滑溜溜的。这时候学生们都在力量与速度之中,啪、啪啪啪啪地练习,由于全力在做,因此踏入步都变成了跳步或者抬高的步子,体势崩坏了。但是学生的话,他们可以做到瞬间修复回来。但另一边,我们这些有年纪的就没法修复回来。如果崩坏了的话,就只能放任之了。因为要修复的话,要花很多时间。因此在大阪体育大学的道场里也是,学生们都在不停地滑溜溜地练习。而我们的话,由于没法像他们那样踏入,所以虽然也在踏入,却并不是抬高脚、跳步那样,而是保持着和地面的接触唰地去做,如此则即便在这样的地板上也可以进行不会滑倒的稽古。这一问题正是对冬天留下的强烈印象。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如果细想的话,就跟经常听说的、以前的老师们“在道场撒上豆子”是相同的道理。如果没有果断的踏入,那一定会东倒西歪。就像我们去聚氨酯加工的一般体育馆地面时,夏天的话因为有汗所以很滑、冬天又因为寒冷会很卡涩,会有很多不同的地面状况。即便是在道场里,在地面的地板上,也会有这种不同,这时候就会有明显的感觉。那么什么样的踏入步打击不会使平衡崩坏、不论在什么样的地面上也可以做到呢?这就是这一“下肢”的问题所考虑的。

②    上肢的使用方法

       上肢的话,正如很多研究已经明确的那样,发生了这样一个转移,即从“斩击”——主要是拉切引き斬り(圆运动)技法,到“打击”——统合了与下肢运动之协调的、主要为推切押し斬り的技法。特别是“踏入步打击”,不论上肢举起、挥下的幅度大小,都主要是靠打击时向前推出双拳来获得打击力的。这样的话,强调所谓“杠杆原理”和“物打”的“推斩(打)”就固着下来了。

       而所谓的“杠杆原理”,则有着必须要严密思考的内容:从将右手作为推的手、左手作为拉的手的考虑方式,到将手掌分为两个或三个部分、两手都在同时作为推手和拉手的方式等。由于这种“移动法”和“打击法”的开发,促进了从远距离发起的快速的攻防,使在武藏的时代被视为“轻业”、“曲艺”而遭到蔑视和排除的多样技法,变为得到了承认。至昭和初期,这种“踏入步打法”变得一般化,也有了相关的技术解说,从而也获得了其“市民权”。

       大致上来说这些经过,大家也应该都知道。回想我们读研究生的时候,昭和44年,D.D.Donskoy出版了一本名为《人体运动学Kinesiology入门》的书。当时这是非常新颖的内容,研究生院的“运动科学”研究会对Donskoy的“闭锁”和“开锁”进行了讨论。两脚挨在一起呈“闭锁”状态的话,即便只有左膝一个关节活动,脚踝和腰也可以动起来。运动本身非常有稳定感,但全部来看其连动是有拘束感的。

       与之相比较,例如棒球的投手在投球时,在有效的使用手腕的甩动snap来投变化球的时候,是在各关节的运动都连动起来的同时,最后用手腕来改变投球的种类。手腕的关节只要能单独运动,那这样的连动也可以做得到。“开锁”虽然不稳定,但却可以应付各种各样的动作。人类的运动正是在这两种“锁”的互动中展开的。

       读到这里时,想到“套用到剑道中去看看吧”,大家都非常投入。其中Donskoy还提到了一点,就是如果在末端部位加入收紧的力,那么虽然表面看起来像是开放环,但在只有一支棍状物的情况下实际上却是以闭锁环在运动。研究生院的同窗们非常投入地去思考,想着也在剑道中去适用。

       接下来我们再回到概要的内容中去看这些。

       如果将这一理论适用到剑道这种运动中,①“滑步”-“闭锁环的丝滑地移动”(安定的),简单说就是,保持着闭锁环的状态安定地运动。若要以闭锁环移动则需考虑“滑步”。以非常小的重心移动,在保持目线、肩线和重心的不变之中去做。闭锁环的移动即为“滑步”。

       接下来是踏入步打击。②“踏入步”-“开放环(不安定)”·在形成时,末端部关节(右脚踝)谋求通过反向转动而瞬间形成闭锁环(空中固定-安定化)(虽然表面看起来像是开放环,但实际在瞬间发挥着闭锁环的机能)。这就是我们所命名的“动态闭锁环的形成”。

       总体上看起来也许像是“三角形之构三角矩の構え”,但细节上左半身要规整地关联起来,脚踵充分地下降但并不落到地板,将自己的腹背充分地乘在膝关节上,脚也不要疲软,用两边的膝盖充分地运送腹背。其问题是容易向上耸起,因此要将左肩顺滑地转落下来。左侧的线是收紧的状态,左拳也要保持回收。有了这条线之后,右侧的踏入步的问题就是这一边的膝和腰的运作和连动了。从这个意义来说,在由“闭锁环”变为“开放环”的过程中,在后方进行把控的左半身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做到这样的话,腹背就不会塌陷、体轴也不会弯垂、脚步也不会变成跳步或者高抬脚。如果自己的腹背能像“咚”的这样,保持体轴不变的形态,那么踏入步也能做到“咚”的样子。大家是如何考虑,什么是好的踏入步的呢?从Donskoy的观点出发来说,就是在踏入时左脚作为轴足、右脚踏入,由于脚要一下子向前伸,因此腰要保持被拉住的状态。虽然在踏入时是被拉住的状态,但如果高抬脚的话,那腹部的力量就没有了,这是因为这条线就全变了。所以,为了全过程保持这条线,右侧的抬起方法及其与左侧的连动是关键。操作右腿的方法是,在保持向前的同时、自膝而下所控制的脚踝往回收,同时腰也一下子向前,以这一体轴不变的形态向前。以这样的形态,瞬间制造大量的向腰的前方的移动,从而在稳定的形态中“啪”地踏入。这些内容,就是Donskoy的书中所说的“虽然表面看起来像是开放环,但如果在末端加入力量的话从机能性上来说就变成闭锁环了”。

       右脚踝在空中保持固定的状态迈出去的话,由于固定的就是马上要结结实实踩下去的脚,因此从这个意义来看,在瞬间做出大幅度重心移动的同时保持体轴稳定,那么肩线就不会有什么变化。不是从右侧开始发动,而是以右侧作为附加、从左侧的轴线发动, “三角形之构”所言之内容,正体现在这些地方。如果从Donskoy的考察方式出发来思考踏入步打击的问题,就是在自膝而下的脚踝保持不变、不高抬脚的情况之中,运作由左足和左膝支持的腰部,做到瞬间“啪”地一下更进一步向前,从而形成踏入。这样的话,即使在像撒了豆子那样滑溜的地面上,也可以形成身形崩溃尽量少的状态。

       防具剑道中的结合运动的两个典型,就是踏入步和滑步。关于滑步,大家通过素振之类,应该充分体会到了,但是对于指导初学者进行踏入步打击,却不得不将其形状记忆装置充分地往回拨才行。对于踏入步,如果一开始就错记成了体轴倒过去那样的高抬脚、跳步的话,那以后就会很难办了。踏入步时,脚在空中运行的时候所做的瞬间空中固定的动作,正是以动态的运动操作进行的,这就和动态闭锁环的形成关联起来了。

       我们在指导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是,有必要把握住移动和打击,或者移动和从刀法的角度而言的、移动和斩击的结合运动。必须深入左侧的踵、膝、腰、肩、肘等部位的里侧肌肉,而右手只是附加的,如果联想到的是这样的构,那就很好。在这种充分的左侧的联系下,右腿在膝盖至脚踝回转的同时向前方推出,并在空中瞬间固定。同时,与向被拉起之左边<拳-肘>的前方推出(不论举起幅度的大小)的动作连动,通过强调上下肢,切实地完成打击。

       克服“高抬脚”、“跳步”的,所谓循环的运动(从构发起到再次持构),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切返也好打入也好,都要从持构开始、到再次持构结束。这期间的状况,必须要尽可能地全部保有构的内容。如何满足“体轴”、“肩线”、“目线”不晃动等等的必须条件,正是这一“动态闭锁环”之形成的命题。虽然即便态势崩坏了也能打到,但有效打击这一问题,并不仅以结果而论。切实地打中了的结果,到底是以什么样的过程形成的呢?应是通过机会也好、态势也好来全班地判断,从而成为所谓“好的打击”的。在踏入步的问题非常容易处理的现在,越发显得重要了。

       前些日子,在秋田国体选手的一些练习中对踏入步打击进行了修正。否则,由于学生们有力量,恐怕就会变成只要能打中即便态势崩坏也可以的状况。

       这一“踏入步”,其被开发出来的历史性意义、及其技术性内容的理解,正是在指导的场合被要求的。(例如,撒豆的道场、光滑的地面、一般体育馆的地面)

       “老师以注重基本为捷径先生は基本大事と手抜きする”,这是得到了金奖的小学生的川柳(注:杂俳的一种)。要说这一基本是什么,那就是踏入步打击和滑步打击都要充分地以一足一拍子去做。切返也好素振也好,打入也好掛稽古也好,在到使用技法的时候都要好好检查确认,这是非常重要的。不能丢掉其内核。

       以上对从“斩击”到“打击”的身体技法的系谱,以<上肢(刀法)下肢(移动法)的分离和统合>的过程进行了把握,重要的是认知到了继承了什么、又创造出了什么样的新价值。否则,就无法从前面提到过的川柳的层次中脱离出来。

       高野先生的剑道是一个象征近代化的样板。这是说,在从古流向现代的竹刀打击剑道转变之际,在长达11年间从全国召集指导者到东京高等师范、每次持续6周,花费巨量的精力来研究如何将剑道带入到近代教育中。我们是不是过于简单地享受了这个方法呢?对这一过程中扎扎实实花费了辛苦的问题,例如现在谈到的踏入步打击、滑步打击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检查,正是与提高相关联的事情。这也是对现场各位所期望的事情。

(3)寻求剑道指导的重生——作为总结

       指导的场景和竞技的场景的问题,怎样才能一体化,这是现今的剑道界所抱有的一件大事。国际化的问题也作为第二舞台而插入了进来。由于作为竞技团体而被世界所认知,而今从其伞下独立出来的剑道,也逐渐被各国作为竞技项目而认可。在国内,关于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比赛内容,被提出了很多的问题。如果碰巧摸到了就可以得到“一本”的结果,这样的问题,有可能最先出现。另外,虽然会有形的讲习会,但像“动作顺序和‘一本目’的理合是这样哦”这样进行的形的学习,以及像刚刚谈到的是否能好好做到一拍子素振、一拍子挥刀等的问题,也是存在的。像九步的距离如何逼近,其所反复多次练习的到底是什么?其中要学习的又是什么呢?身体感觉和身体技法的问题,是有必要在持着构去实操的过程中学习的。到第二步为止的步子,和第三步一下子出去,是不一样的;还有打合时真实的处理方式的问题;也有呼吸法的问题;在“上虚下实”之中操控运作自己身体的问题也是,要在实施太刀操作的同时好好地去做,要像在对阵的二人之中保持毫不大意的组太刀的实质那样,任何时候都要保持统合的状态。

       而在防具剑道的场合,虽然真正的有效打击是必须要看全部的过程的,但却很容易变成只要打到就是“一本”。对此该如何看待呢?必须要从指导的场合及竞技的场合来持续思考。从历史上来看,从斩击向打击变化时,继承了什么,又创造出了什么样的打击文化的价值呢?现在正是到了必须要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了。

       不论在什么时代,作为人,都无不以“出生、活着、死亡”为大事。而现在也仍然是在持续追求着“不迷失自我、不陷入自以为是”的生活方式。

       剑道也同时代一起,其战斗的场景发生了从“生死赌命的场面”向“技法竞争的场面”的转变。但在这之中,拿着剑(刀-木刀-竹刀)“在对手面前创造自我”、也就是“通过锻炼真的、自我的、此时的、此地的、全力的行动,创造更好的人生”这一命题,并没有变化。这就是剑道的“本体”之所在,“剑道理念”可以说就是“以术为媒介追求道”。在每日的稽古和比赛中,竞争技巧,以胜败为媒介,对存在于自己“身体”之中的事(技)理(心こころ)进行解明,这就是凸显着与人格形成(自我的创造)相紧密联系的事实。这一“自耕之剑”的指标有以下三点,同时也可以说是剑道的“竞技特性”。

①    双手剑之理——“被称为竹刀的剑”

       这里首先要浏览一下全剑道史(武术-武艺-武道),对作为双手剑之理的成果“有效打击”做一个必要的理解。“有效打击”是以<气·剑·体>一致的技法来展示大致框架,加上要以“竹刀的打击部位向打击目标”施以“刃筋正确地打击”,并规定“要有残心”,再进一步以细节的“要件·要素”来补足而成的。如果以判定的立场来考虑,那么“打击结果”<事实判断:实际的打击>与“打击过程”<价值判断:以什么样的机会和距离、什么样的身体和太刀操作、以什么样的手之内的作用来打击、是否有事后的防备>这些不同的视角是非常重要的。

       空手道的第一回世界大会是在日本,裁判也是日本的裁判,所以好好保持着以腰为核心的体势的日本,获得了完全优胜。如果不是这样的打击的话就不能被判为一本。第二回大会是在巴黎,这时候是由全世界的人来做裁判。这样的话,只要打到了就会给出判定。“这样的话不是没有给对手造成致命的冲击吗?”,即使像这样的也被算作一本了,是脚并没有完全着地的状况。因此日本在预赛中就败退了。

       这一问题换到剑道中来看,是非常需要参考的。在国际化的问题上,空手道是先行的并且付出了辛苦的项目。剑道与柔道相比,在竞技化的时候有着非常复杂的问题。因此为了不变成“打到就行”,确定了有效打击的内容。

       组成剑道的打击攻防的时间与空间,是建立在四个打击部位上的,竹刀的运动也是复杂而敏捷、并且有同时性和连续性的。另外,到了“玄妙之技”的层面,就不单单止步于技术性(运动的质性·合理性)了,而是也要处理跨进自我表现性(技术美与艺术美)的领域的问题了。因此在一瞬间就判定出打击的有效性是至难的能力。这一竞技化难度极高的竞技特性,有必要得到充分的理解。有效打击的问题,大家也有必要好好进行深入的确认。这是前辈们真正经历了辛苦深思而得来的东西,也是今天的我们应该考虑以何种方式来接收的。

②    三世代性的文化——“礼法”

       “不叱孩童乃道也,不嫌老耄乃道也子ども叱るな来た道じゃ,年寄り嫌うな行く道じゃ”是弘法大师(空海)的教诲。这一囊括了<三世代>的视角是非常重要的。剑道作为生涯学习的老字号,形成了“男女老少的共习、共导文化”的世界。即有着超越辈分、性别而共同稽古交流,一起学习、教导的重大特征。并且还有着终生持续成长的艺道·职人文化。其另一特长是,以“老而强”的形容,象征着 “技”与“心”的洗练、深化,从而形成熟练、熟达(质)的世界。

        这些视角正是作为三世代性文化的剑道的意义,进一步的,从将其作为社会文化现象而重新捕捉的角度,包括了指导的场合、竞技的场合在内,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今后也将进一步地去渐渐追求。如今,元立与掛手、打太刀与仕太刀的上下关系变得非常稀薄了。互相交换角色这件事虽然是初学者指导或者学校指导的构成部分,但经过长年累月的实践也可以形成了不起的元立的技艺。老师与弟子相对,全力以赴地交锋,就可以互相感悟什么是不行的、哪里不行。如果没有了这些,那剑道也就不存在了。和如今的世道一样,纵向的关系正在消失,变得只有横向了。在三世代共习、共导的同时,如何在其中将“形”里的打太刀、仕太刀的关系,在防具剑道中守住并持续呢?即便现在为止还是守住并持续着,但说不定今后会有守不住的那一天。

       前些天看了电视说,赤道正下面的岛上,有在山中生存的动物下到海中,捕食海藻。节目的最后介绍了达尔文的言论。这种动物并不强悍,但其所持有的保持变化的生存方式是很强的。我们所不得不检验的问题是非常多的,其中就有在这一时代,如何将今后人类社会的和平包含进剑道所拥有的的文化性内容和竞技特性之中、并为此做出贡献呢?这一问题是我们作为指导者,今后必须要思考的。光是检验就已经会让人喘不过气来了。即便必须要验证的事情多如山积,但由于与这些要求相对的解答、已经存在于剑道原本就有的竞技特性中了,所以如何在当今世界中做出寻求真正价值的新创造,就成为了现在最重要的事情。

       昨天,对俄国剑道照顾不少的冈田先生作了讲话。讲到在迎来了10回桥本龙太郎杯之后,俄罗斯剑道也迈入了第二阶段了。接着又提到,要进一步好好接受并开发剑道的优势和文化的内容。我也在第二回剑道选手权(这里当指俄罗斯的选手权大会)的时候被全剑连派遣过去,并在那时听到了现在已经亡故的时任俄罗斯会长雅科夫列夫的讲话:“很遗憾俄罗斯的武的文化已经没有了,但幸运的是日本仍然保留着。我们想借用这一文化,实现俄国的武的文化的再兴”。

       对此再稍微深入一点解释的话,剑道的根理与中国或者韩国所说的不在同一个位面。作为双手剑的理法在日本以如此方式留存下来的剑道,将世界的剑的文化已经消失了的东西,凝缩并留存在了日本的剑道之中,而并不仅只是日本人留存下来的。从这一点来看的话,如何学习这种文化并使之更加丰富、如何与世界和平相关联、等等,不得不从日本向全世界发出信息。700年间都由武士治世,在世界之中日本大概也是独一份了。当然,治世者也不能没有人格的教养。这也是在实践武艺和本业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全世界进入火器的最盛期的时候,德川家康却舍弃了火枪。关于这点,诺埃尔·佩林从越南回来之后,从反战的观点出发,在废除核武器这一问题中就提到过“要学习舍弃了火枪的日本人的睿智”。就算世界攻过来的时候日本也是除了刀之外无物傍身的。从这个意义来说,日本的武的文化,剑的文化是唯一残留下来的。是先辈们倾注了心血而残留下来之物。即便世界的剑的文化消亡了,这一心思也全部凝缩下来了,抓住这一视角是非常重要的。

③    东洋的身体论——“生涯剑道”

       以“双手剑之理”、“三世代性文化”为基底所支撑的就是这一“东洋的身体论”的世界。保持老当益壮的,并非自然生发的体力。而不如说是,在随年龄增长而衰弱的体力、和随年龄增长而增强的全身统一调和这对矛盾之中,探求自己的身心是“如何成就”的、而不是“如何存在”的,并且技法也随之逐渐纯熟。不过这一过程的进行,要立足于体会对自己身体最合理的运动这一现实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伴随着武道群体更大的普及和进展,也必将更加认识到这一超越国界和世代的东洋身心论的重要性。

       以上就是对剑道的文化和竞技的两面进行浏览的基本立场,关于指导的问题也必须要与之作为一体来考察。剑道的竞技化,不能单纯成为为了避免搭不上近代sports这一“同乘巴士”的借口。从剑道的竞技化难度的大小来看,如果从“有效打击”和“犯规”的数量化、点数化来着手的话,这就无异于放弃剑道所拥有的“竞技特性”、变成与“武道竞技”异质的“竞技sports”了。如果这样的话,难道不正是,为了成为世界上哪里都有的东西、而崩解了哪里都没有的东西吗?

       如今,正重新将“以无法竞技化这一情况为前提的竞技化”作为方向性来追求。现在正是集结各方的智慧、推进这一工作的时候。

       正好,如果考虑到世界大会的问题,由于各位倾注的努力,今年是有突破的。如何考虑这一问题呢?对于竞技文化的特性,作为发起国必须发出讯息。日本的剑道队伍,不能陷入必须要以比赛最强的冠军们来构成队员的狭隘之中。反之,即便会输,也以50多岁的人为大将,通过这样的年龄构成可以清晰地看见心·技·体的不同之处,如果考虑这样的结构的话,不正有着作为竞技文化的剑道面向将来的姿态吗?持续对这样的事情进行提案、发声,不也是日本剑道界的一大工作吗?大家要再一次重新考虑,以后剑道的竞技文化的内容应该如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思考。

       剑道并不是像花样滑冰或体操那样,可以对难易度进行数量化的项目。剑道必须在一瞬之中进行判定。由于必须要在瞬间对结果性和过程性一起判定,所以有判定的失误是自然的。必须要以无法竞技为前提来考虑,这一点是指导的场合也要寻求的。

       以上,有生搬硬套的、跑题的,也有没有表达完全的部分。古流的问题、形剑道的问题,及其身体技法的问题等,大保木先生和小林先生也都提到了。我的话进入到竹刀剑道中身体技法的问题,提出了打击和斩击有所不同、但有着相当多的重叠关联之处的提案。就到这里吧。

 

杉江:

       谢谢!我们刚刚从竹刀剑道的立场出发谈到了所抱有的问题,也言及了国际化问题这一学会整体的主题。并展示出了从今往后的研究课题的方向性。现在,对先生刚才的讲话有什么问题或者意见的请交流。

(未完待续)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