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大家更丰富地积累写作思路和素材,学好主题写作,我们前段时间按照《783专题论15讲》总结的十五大专题进行核心期刊的文献筛选,并推出了【论文精选】专栏的社会、文化、创作、艺术、治理、传播、情感、美学、文明专题~
往期论文,戳文字可跳转:
今天给大家推出的的内容是作品专题,话不多说,快来看看吧~
想要这10篇论文的完整版PDF还是私信我领取哦!!!
推荐论文1:《倡导中国画意象、意境审美在当今高校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出处:《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2年第1期
文章概述:
中国画意象、意境审美,是建立在先秦哲学基础上的重要美学范畴。老子“大象无形”“惚兮”、《易·系辞》“立象以尽意”和庄子“得意忘言”的命题,为后期中国画“形”“象”“意”“境”的审美树立奠定了坚实的美学基础。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对形而上“意”“象”“境”的审美超越,在“图画天地”形态的同时,进一步追求“意象”“意境”的审美超越成为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中国画表现自然、歌颂自然,体现艺术家思想情怀的重要表达,充分彰显了中国画审美创造的哲学内涵和美学价值。
推荐理由:
有关于“意象”“意境”的相关美学话题是考试常考的内容。此文写作思路从中国画意象、意境审美的渊源和旨趣出发,概述“意”“象”的旨要,总结庄子对意象、意境的审美认识,进而论述魏晋玄学的推动作用,追溯“意象”“意境”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此文厘清了“形”“象” “意象”“意境”等相关审美概念,追溯到先秦哲学的老、庄、《易》,引用了老子、庄子、《周易·系辞》《文心雕龙》《梦溪笔谈》《画山水序》《画品》中相关理论,剖析了王弼、郭熙、布彦图、盛大士、叶朗等相关观点,从历史的角度梳理理论的发展,引用了丰富的美学理论,语言具有逻辑性,考生可以直接摘取部分段落改写。
实用素材积累:中国画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写生”“写实”,应在追求“气韵生动”的同时,更要对中国画的“意象”“意境”之美加以追溯和理论性研究。虽然“气韵生动”可以 表现绘画的“元气”和“生命”,但也不能缺乏对“意象”“意境”审美的追求。中国画的“气韵生动”,就是物象之外的虚空。没有象外的“虚空(”虚无),就没有“气韵生动”。“虚空(虚无)是绘画生命之”气的最佳体现,没有“虚空”(虚无)中国画“意境”就不能产生。所谓“意境”,就是超出有限的“象”,从而趋向于无限。这里的“无限”,是指“道”的“虚无”,也就是中国画的“虚空”状态。
推荐论文2:《“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逻辑及实践路径》
出处:《传媒》,2022年第4期
文章概述:
立足于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事关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更关系到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及价值认同的增强等现实问题。“讲好中国故事”需遵循“以事服人”“以形动人”“以情感人”“以道化人”的叙事逻辑;需采取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以伟大成就为中国故事的内涵赋值、以多元符号为中国故事的表征赋能,以媒体融合为中国故事的传播赋权,进而彰显中国故事的深刻内涵、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推荐理由:
“讲好中国故事”是党在新时代围绕国际传播工作提出的重要时代命题。此文写作思路从对“讲好中国故事”进行时代解读,提出“讲好中国故事”是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讲好中国故事”是塑造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是增强价值认同的重要手段三个观点。进而具体解答,到底怎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以事服人”“以情感人”“以道化人”。最后,提出“讲好中国故事”实践路径的构建需从其逻辑构成出发,即内涵、形式、传播三个方面的动态把握,以伟大成就为中国故事的内涵赋值、以多元符号为中国故事的表征赋能,以媒体融合为中国故事的传播赋权。全文文笔流畅,逻辑清晰,富有文采,凯凯建议摘取相关观点改写,对于语言直白的考生尤为实用哦。
小贴士:
考试如遇到相关话题,例如艺术发展、艺术创作、媒介融合、跨文化传播、对外交流、文化工业、讲好中国故事、国际文化竞争力、流行文化、主流文化、文化符号、艺术情感等相关话题都可以借鉴哦!另外,总书记的话要牢记,很有用哦!多看看多背背,例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不是就中国故事进行简单的叙述,而是要通过讲故事“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所蕴含着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实用素材积累:
伟大成就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素材,是为中国故事内涵赋值的必要方式。这些来之不易的伟大成就与艰辛探索既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依据,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底气之源、信心之源、动力之源。因此,“讲好中国故事”应从中国的伟大成就中挖掘各种精彩故事,从中提炼中国议题,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文化、先进文化,使之成为引导国际舆论的“流量密码”。
媒体融合为“讲好中国故事”有效性拓宽了渠道,为中国故事的广泛传播赋能。随着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新兴媒体凭借超越时空的非线性传播特性、跨边界的传播影响力,在社会精神文化生产、思想传播以及价值引领等方面已然成为重要动力,为中国故事的有效传播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
推荐论文3:《国产剧情类型片视听语言特点解析》
出处:《电影文学》,2017年第9期
文章概述:
国产剧情片近几年发展迅速,视听语言方面的表现也愈加细腻,展示出来的东西更加成熟。电影本身更加注重视听语言的设置,其中镜头运用、音乐搭配和剪辑越加成熟,很好地将情节与具体影视效果融合起来。此文试图通过影片的叙述手法、镜头的运用表现、音乐音效的设置、影片的剪辑手法等方面的研究,结合具体电影片段和部分情节叙述探讨视听语言在该类型片中各个方面的表现。
推荐理由:
中传的特色就是传媒,所以和传媒相关的知识点一定要了解呀!《视听语言》是影视、传媒专业的必修课,跨专业的同学可以去看看慕课,网上的资料利用起来!
此文采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主要对比分析非行导演的影片《守望者:罪恶迷途》和《全民目击》。写作思路从影片的叙述手法解析国产剧情片,举例影片《守望者:罪恶迷途》,在叙事上不断的故事巧合和人物的欺骗和说服,使主人公内心复仇的欲火得以发泄,该片的结尾处并没有影片的结果,也是影片的独特之处。进而,分析国产剧情片的镜头运用特点,举例影片《全民目击》的特写镜头使用,镜头的处理可以令观众在内心产生共鸣,为故事的回放和延续提供了很好的作用表现。继而分析电影音乐音效的完美运用,音效的配合加重了影片情节的渲染和气氛笼罩。最后,论述影视剪辑手法的不同表现,通过剪辑推动剧情,衬托主题,更加巧妙的讲述故事。
小贴士:考试如遇到相关话题,例如艺术创作、故事叙事、视听语言、艺术情感等相关话题可以借鉴,凯凯提醒各位考生:在分析作品时候不要泛泛而谈,要深入且具体!对比分析的写作方式也值得借鉴哦,当然考生们可以选择自己了解的影视作品分析,内容千万不要同质化哦!
推荐论文4:《中国网络文学新业态的诞生、迭代与模型:商业与艺术》
出处:《现代传播》,2020年第5期
文章概述:
网络文学诞生恰逢互联网春风,又遇传统文学衰落,可释为网络邂逅传统文学的传奇故事,成为互联网时代文学艺术新形态。于新业态时间上的相对性而言,自带互联网基因的网络文学相对传统文学,自诞生就是新业态。从鲜为人知到家喻户晓、从草根崛起到海外闻名,随着其商业性与艺术性的联姻与深度融合,呈现新艺术特质。
推荐理由:
此文写作思路首先梳理艺术创新和业态创新的网络文学诞生,1995年中国内地第一个 BBS“水木清华”是网络文学萌芽园地,1998年我国网络文学正式诞生。进而分析网络文学在融合发展过成中呈现为三个阶段,即网络文学企业新业态的出现、行业新业态的形成与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企业新业态出现盈利性与职业化、行业新业态形成集团化、区域化与专业化、产业新业态发展业务细分、特色化经营与分众化。最后提出观点,网络文学应在商业化中坚守文学的人文情怀,在融合发展中坚持业态创新,顺应新业态产生与迭代逻辑。
此文对网络文学的企业新业态的出现、行业新业态的形成与产业新业态的总结清晰明了、概括性强,考生可以多多借鉴其小标题的语言。此外,此文从辩证的角度看待网络文学和商业性,提出过度商业化会消解艺术价值,影响网络文学艺术生态。如果网络文学只注重艺术特质如何创新,在脱离商业价值的条件下去创新艺术形态将与市场经济环境格格不入,也将使其艺术价值失去生存的肥沃土壤,最终走向消亡。凯凯提示这种辩证思维看待问题的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哦!
小贴士:考试如遇到相关话题,例如网络文学、媒体新业态、艺术性、商业性、娱乐性可以借鉴。
实用素材积累:
后现代主义消费时代,人们对消闲娱乐的诉求在自由、平等的互联网时代变得越来越强烈,而具有“我手写我心”与“圈子化写作”创作特质的网络文学诞生则是对其诉求的一种及时回应。在虚拟的互联网精神王国里,网络文学用户一方面“ 多是跟着感觉寻找快乐,少有意义探究和意蕴品味的延宕”,呈现非线性阅读方式;另一方面以评论、接龙等另类方式参与创作满足消闲娱乐的诉求。可以说,相比于传统文学,诞生时的网络文学用户对消闲娱乐的阅读需求是艺术新形态形成的源动力,而非线性阅读与参与式创作是其艺术特质的集中体现。网络文学作品艺术特质是在互联网技术下创作者与用户的共同作用中形成,其以多样化题材、超文本形式、数字化载体与平庸化内容等为表征,区别于纸质化、精英化与单向性的传统文学。
推荐论文5:《文学创作的艺术真实探析——基于当代语境下关于艺术真实问题的主要争议》
出处:《理论月刊》,2022年第3期
文章概述:
文学作品的艺术真实性,虽然不是它的全部,却内在地决定它的厚度与光芒。作为虚构意象体系的艺术世界,文学创作的艺术真实的“自参照性”本身具有相对性,它同现实生活仍存在深层特殊的真参照关系。面对当代语境下关于艺术真实问题的主要争议,从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比较出发,此文提出正是因为感知与体验途径的艺术与生活共通性经验基础上的审美想象创造关系,才使艺术真实具有可能性,在文学创作的接受者体验心理视角下,艺术真实呈现为内蕴真实与形态真实的具体构成,艺术真实对于文学的审美创造来说是重要维度。
推荐理由:
此文的写作思路清晰,首先论述了真实同现实生活之间还是存在某种特殊形式的真参照关系——潜在的而不是表面的、无意识的而不是自觉的、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真参照关系。艺术真实,并非与社会生活的现实形态层的完全对应或符合,而更展现出对生活形态层的某种细节处的符合、生活中的事理与情理等内蕴层的符合等。进而论述随着网络文学的繁荣发展,暴露出的问题与弊病。例如,出现了大量缺乏深度的平面化和同质化的文学作品,而且出现了虚构性的过度膨胀现象,比如一些即使属于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也表现出缺乏历史客观性的虚无历史的倾向。进而提出核心观点: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文学作品,在特定时代、民族甚至全人类范围内常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带有很大的社会共通性。具体文学创作过程中的感知与体验经验复现的来源,正是作家在生活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对生活对象(物质生活对 象和精神生活对象)本身的感知与体验经验,以丰富的想象与虚构去打破这种生活表面形态层的真实,从而生成一个超越现实时空限制的异常精彩的虚构性艺术世界。凯凯提示此文核心观点的论述的语言考生们可以借鉴哦,另外此文举例《步步惊心》《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甄嬛传》《如懿传》等历史宫斗小说,行文中既有理论也有案例支撑,这种写作思路值得借鉴!凯凯小贴士:考试如遇到相关话题,例如艺术真实、生活真实、艺术再现、艺术与生活、精神与物质、艺术实践、艺术体验、典型、艺术内蕴等可以借鉴。
实用素材积累: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我们所理解的现实生活不单是人对客观现实世界中的对象和事物的关系,而且也是人的内心生活;人有时生活在幻想里,这样,那些幻想在他看来就具有(在某种程度上和某个时间内)客观事物的意义……也同样会被艺术所再现。
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所说:“一切艺术创作都是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都是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质、提炼生活 蕴含的真善美,从而给人们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
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再次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同时,指出:“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推荐论文6:《电视剧同质化创作现象审美探析》
出处:《电影评介》,2014年第4期
文章概述:
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不仅改变着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格局,对审美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多元文化并存和交融发展已经成为文化常态。然而,部分创作者为了收视和收入保证,故意迎合部分观众的审美趣味,使得部分作品审美趣味低级,同质化现象严重,降低了艺术审美品质。具体原因总结为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剧二代盛行,同质化影视剧容易激发审美主体的审美期待,投资方为了节约成本和降低风险,美学诉求和文化原则让位于产业原则。
推荐理由:
此文逻辑清晰,写作思路从现象出发,进而剖析问题的成因。在大众文化语境下,每当一部电视作品获得比较高的收视率或者是取得高票房的时候,成堆的创作者们会一窝蜂地跟风,有大张旗鼓地照搬题材和主题的,有学习叙事模式和影像风格的,有学习人物性格设置和表演风格的,更有甚者二话不说直接拿来全盘照抄。在第二章,文章分析了电视剧同质化创作使审美缺失的具体原因,一方面,部分电视剧之所以获得高的收视率,也许只是暂时给审美客体提供了审美愉快,还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选择,更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典,现在就迫不及待地跟风重拍翻拍,反映了影视剧市场创作主体原创能力不足和急功近利的倾向。另一方面,出于商业运作的考虑,为确保收视率与经济效益,对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现成作品的跟风便成为一种捷径,既便利又快捷,且在播出之前就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使作品在宣传和包装时就有了强有力的支撑点。所以同质化创作也是一种经济现象,一种自由的市场调动,对制作方而言.不仅在作品未出炉之时就借助原创的影响力先行“造势”,节约了大量营销、宣传成本,还在商业上为资金回笼增加了保险系数。最后提出观点,新媒体分众时代的语境下,优秀的电视剧由于制作精良还可以吸引受众的眼球,但是千人一面的同质化电视剧在竞争中必然面临失败的局面,让整个行业如履薄冰。所以创作主体出于对自身行业生命的保护,要做好吸收和创新的平衡意识,趋利避害,细分观众,树立品牌意识。使电视剧进人健康的异质化竞争阶段。凯凯提示考生可以直接摘取部分段落改写哦!凯凯小贴士:考试如遇到相关话题,例如艺术创作、同质化、艺术产业、可以借鉴。
推荐论文7:《内容还是形式:20世纪80年代艺术观念的嬗变与论争》
出处:《南方文坛》,2022年第2期
文章概述:
社会转型变革促使因袭的传统构架发生松动甚至瓦解,而新的时代境遇又催生了新观念的生成发展,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保守与创新、个人与社会等各种不同的文化观念在这个复杂的场域中产生碰撞与对话。正是在这样一种时代语境下,艺术界发生了持续数年的关于内容与形式的论争,论争中,关于艺术本质、艺术主体、艺术教育、艺术的表现技巧与思想内容等问题得到重新思考与界定。
推荐理由:
内容与形式是考试常考的一对范畴。艺术作品的内容是指艺术作品的题材、主题、细节、情节、情感等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事物和现象的内容要素的组织构造和外在形式。此文梳理了80年代学者对于内容与形式的争辩观点,从1979年,吴冠中发表了《绘画的形式美》,该文触发了一场历时近五年的关于内容与形式问题的讨论。吴冠中的《绘画的形式美》发表以后,洪毅然发表了《艺术三题议》,反驳吴冠中所提出的“形式美”。沈鹏在《互相制约——讨论形式与内容的一封信》中则表达了相对中立的观点,他认为:“内容与形式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一个真正重视艺术教育作用与认识作用的画家,必定会努力掌握‘转化’的本领。”等等。进而,论述关于内容与形式的论争,其直接原因是艺术转型过程中不同思想观念之间的碰撞与对话,既不能“内容决定论”,也不能“形式决定论”。并举例分析,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写实主义成为艺术创作的主导创作方法,甚至在某个特殊的历史阶段,还由“主导”演变为“唯一”。尽管艺术史上每个历史阶段都会存在一种主导的创作观念与方法,但当这种观念与方法被强调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即只推崇一种创作观念与方法,而其他的创作观念与方法都受到挤压并逐渐边缘化甚至消失时,那么,那个变成“唯一”的“主导”就会失去参照,进而失去与参照物之间由碰撞产生的激越活力,直至固化、僵化,形成一种模式化与类型化的创作格局,而这种创作格局会使艺术终止对形式和语言的探索。最后,此文提出艺术的转型根本上是艺术观念的嬗变,或者更进一步说是哲学观念嬗变的结果。
提示:名人观点多用一点点,每天多背一点点,让自己的文章增色一点点!凯凯小贴士:考试如遇到相关话题,例如艺术形式、艺术内容、艺术真实、典型、真实和虚拟、写实和写意等可以借鉴。
实用素材积累:
关于艺术形式,克莱夫·贝尔曾将其提升到艺术本体的高度。他说:“在各种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的审美情感。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中国古典绘画从魏晋时期即开始不再追求写实与形似,而将绘画视为是主体精神的一种表达。比如,苏东坡曾有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认为形似或写实仅仅是绘画的初级阶段。
推荐论文8:《间离、错位与解构:交互式电影的叙事危机》
出处:《电影文学》,2021年第8期
文章概述:
交互式电影作为新一代视听媒体的变革形式,是对传统电影制作以及观影方式的一次挑战与颜覆。一方面,交互式电影的出现使得电影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介入,交互性与叙事性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制约着交互式电影的发展。文章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比传统电影的叙事特征,探讨交互式电影中存在的叙事危机,并结合优秀的交互式电影案例分析,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向做出假设。
推荐理由:
交互式电影是最近年行业热点话题,凯凯提示大家可以多多关注,对比交互式电影与传统电影的区别。此文写作思路从交互式电影叙事特征入手,多元素的叙事空间、线性叙事下的非线性表达,观众从接受者转变为创作者。进而分析当下交互式电影的叙事危机,间离、错位和解构。最后对交互式电影进行展望,提出观点,首先,从电影发展的角度思考,创作者要意识到交互式电影应该注重通过内容打动观众,与观众进行心灵情感上的沟通交流,切忌为了追求视觉的刺激感与体验的新鲜感而忽略了作品本身的叙事。其次,由于交互性与叙事性之间存在冲突,交互式电影并不能在未来代替传统电影而存在。互式电影自身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增强影片可看性、丰富影片表达形式、提高观众的积极性等。对于二者之间的冲突,一方面,可以根据作品的需要在交互性与叙事性之间进行合理恰当的取舍;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其交互性与娱乐性的特点,创作适合这一载体形式的作品类型。凯凯提示,多引用名言可以增强文章的学术性,此文在论述中引用名人观点、对概念、前沿案例的剖析,值得借鉴。例如,瑞典导演伯格曼指出:“电影主要是节奏,它在段落的连接中呼吸。”;“解构”概念来自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deconstruction”一词,原意为分解、消解、拆解等,德里达在这个基础上补充了“消除”“反积淀”“问题化等意思。
小贴士:考试如遇到相关话题,例如艺术发展、技术、交互电影、艺术体验等可以借鉴,平日多多积累名人观点、前沿案例、最新数据。
实用素材积累:
《奇异人生2》是一部冒险解谜类交互式电影共分为五章。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2016年,到特朗普成功竞选为总统还有个月,此时,美国主流社会对移民的敌对情绪愈演愈烈。影片主人公肖恩和丹尼尔两兄弟来自个墨西哥移民家庭。当他们在西雅图遭遇家庭的不幸后,作为哥哥的肖恩带着弟弟踏上了返回墨西哥家乡的逃立之路。整个观影过程中,观众将通过操控肖恩以控制整个剧情的走向。该作品是一部以叙事为主,互动为辅的交互式影片。相较于同类型的其他作品而言,《奇异人生2》中包含的互动环节较少,但每一次互动,大到一次偷窃,小到向洗澡水里撒泡泡盐,都与剧情的走向或人物间的情感交流息息相关。影片的互动环节中包含了一部分带有情理冲突的选择富有思考性。同时,电影中还反映了过去几年中美国社会中出现的盘些热点话题,如警察暴力、种族主义移民问题等,也体现了影片的用心之处。
推荐论文9:《清代京城民间说唱艺术的诗意写真——以文人竹枝词书写为中心》
出处:《社会科学》,2022年第5期
文章概述:
清代京城竹枝词中有百余首吟咏民间说唱艺术,透过这些竹枝词的吟咏,揆诸清代文人笔记、戏曲、小说等文献的相关记载,可以了解清代京城应时迭兴的民间说唱伎艺,考察各种说唱伎艺的演出情况(演出时间、场合、地点、演艺与接受等),辨析各种说唱伎艺之间的交流互鉴及其与戏曲的双向影响。从文学角度来看,这些竹枝词因其所写接地气、有新意,往往用语浅俗清新,描绘生动逼真,风格谐谑有趣,读之朗朗上口,因而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推荐理由:
此文写作思路从从竹枝词入手考察清代京城不同时期流行的民间说唱伎艺,通过文人们所作的竹枝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清代京城的娱乐风尚,考察各类说唱伎艺的流行情况。继而描述清代竹枝词所见各种说唱伎艺的表演情况,从竹枝词所写来看,京城中的说唱表演,往往配合岁时节令,并与其他民俗活动相结合,从而构成都市节日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进而,论述清代竹枝词所见说唱伎艺的交流与互鉴。因为同处于京城娱乐文化圈中,甚至是在同一或相近的场所中演出的,所以它们之间出现交流互鉴也就不可避免。通过具体案例论述,提出所有的民间说唱伎艺其实都是为观众而存在的,“娱众”是它们的主要功能,这也是它们能处于同一娱乐场中并可以同台竞技的主要原因。可是由于人情总是喜新厌旧、见异思迁的,因而为了吸引观众,说唱艺人就不能墨守成规,而总是要想方设法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力求推陈出新。如花鼓、秧歌本来就已将歌、舞、乐融为一体,颇具观赏性了,可有的艺人还想更热闹一些,又增加了许多乐器伴奏。最后,论述们所写的竹枝词涉及京城流行的民间说唱伎艺的方方面面,堪称民众文化娱乐生活的诗意写真。对于我们了解民间说唱艺术的生存、发展与演变规律,书写清代北京曲艺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研究清代京城的民间文化娱乐生活也不乏重要的借鉴意义。凯凯提示,多多扩充自己的知识面,避免文章举例同质化哦!
小贴士:考试如遇到相关话题,例如民间艺术、艺术诗意、创新、娱乐性、交流融合、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现实等可以借鉴。
实用素材积累:
以打花鼓为例,它本来是“凤阳的一种地方曲,故名凤阳花鼓。最初所唱,皆为秧歌,后来在秧歌中添入各种小调,故打花鼓之人,亦名唱秧歌的”。前文引袁启旭《燕九竹枝词》中便有“小鼓花腔唱凤阳”之句。后来,为了增强唱秧歌的吸引力,艺人又在打花鼓中添加了不少伴奏乐器。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 •十不闲》的注释中指出,十不闲是“凤阳妇人歌也。设一桁,若栘枷然,上铙、鼓、钲、锣各一,歌毕,互击之以为节,名曰‘十不闲’”。可见,十不闲是“凤阳新唱”,从凤阳花鼓演化而出,虽然它唱的还是秧歌,但伴奏乐器铙鼓钲锣齐备,更加热闹动人了。
推荐论文10:《中国动画电影数字角色的类型隐喻与文化思辨》
出处:《电影文学》,2021年第7期
文章概述:
中国动画电影在美、日动漫文化的强势语境中崛起,依赖独特的中国文化传统建构起具有民族性审美价值取向的电影文本,重塑中国动画电影的价值品牌。文章通过动画电影的文本细读,讨论中国动画电影中数字角色神、妖、兽的类型隐喻,揭示动画电影文化生产的深度内涵。探讨数字角色民族性与世界性、文学性与文本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的文化思辨,发掘数字角色的文化改塑对时代价值观念的接纳与再生产,延展动画电影经典 IP 的生命周期。
推荐理由:
此文通过探讨动画电影生产与文化消费心理,确立中国动画电影中数字角色独特的文化想象与类型隐喻,有益于国产动画电影行稳致远。此文写作思路是从当下中国动画电影中的数字角色发展现状分析,电影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以VR、AR、MR、AI等引领的新技术不断融入电影制作,将人类的身体向数字空间延伸。进而论述中国动画电影中数字角色的类型隐喻。中国动画依托民间信仰文化的“三界”观念与时代意志,将人的意识植入神、妖、兽的形象外壳,创造出中国动画电影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数字角色类型。人神同体的人物类型在彰显人的神性与神的人性纠葛中,通过神的自省完成自我救赎的叙事命题;妖的角色设计具有魅惑骄奢与女性隐喻;兽类角色具有人格弧光与自我牺牲的特质。中国动画电影中神、妖、兽的类型隐喻建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同时注入了个体意识与消费主义的时代精神。传统文本想象与现代形象语言同构的中国动画电影数字角色,在市场与口碑义利公举的时代价值背后,深度指认民族性与世界性、文学性与文本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的文化思辨。凯凯提示文中所提及的作品,如梦工厂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的文化回输,《铁扇公主》跨国传播,《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的再度崛起,这些动画电影可以作为案例积累哦!凯凯小贴士:考试如遇到相关话题,例如数字艺术、技术迭代、隐喻、文化思辨、传统文化、文本想象等可以借鉴。
实用素材积累:
面对数字技术时代电影的叙事新形态和美学诉求,数字角色的探讨有助于拓宽电影研究历史经验的视野与思考的路径。电影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艺术创作的独特光晕,可复制性使其成为大众文化的公共消费品。现代动画电影作为数字技术发展的影像产物,以高帧率、立体感、高清晰度、可操作的特性呈现出高技术性的美学特征。特别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以及介导现实技术的出现,动画电影数字角色的生产进入了可交互、沉浸式的虚拟现实中,体现着技术美学的价值追求。中国动画电影深深浸染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现实语境,其数字角色类型隐喻的民族性成为中国动画电影重要的文化标志,亦成为民族情感获得和身心安定的另类体现。